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對於指數投資的一些想法

最近看了這本"投資終極戰",作者執掌耶魯大學投資委員會多年,整本書的重點在推指數型投資,並提供一些實作上的細節。
指數投資這幾年很紅,主要強調打敗大盤很難,所以買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就好。
整本書關於指數型投資的部分都講得很好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翻閱,筆者分享一些不同的觀點。


指數型投資的立論基礎在於打敗大盤非常困難,無論是"選時"或"選股"。

關於"選時",指數派會常常提出一張很震撼人心的統計圖,就是如果你在歷史上幾個關鍵大漲的日子沒跟到,那你整體的績效就會差很多。

這說法我完全認同,巴菲特也一直認同這樣的觀點,長期來說,股市不斷向上,只要你自以為在某個高點先出清,現金為王,很不幸大盤一直漲上去,那你只能乾瞪眼看別人賺,自己現金拿得發慌。這幾年算是很好的例子,從2009金融海嘯谷底翻身後,全球股市漲了許多年,2014年就有人開始懷疑是股市高峰,之後每一年都有人在喊空,有些更積極一點的投資人,更是在川普盪選後反向放空,可沒想到股市一直漲,無論是持有現金或反向做空的投資人都跑輸大盤,甚至賠錢。
這幾年並不是特例,如果你攤開超長期美國股市走勢圖,1974年經歷了股災後,股市也走了超級大牛市,這中間只要忍不住"現金為王",之後就會看著股市不停創新高。

過去的我一直以來都是滿持股,也相信巴菲特說的,看總經很難準,股票賣飛比套牢還慘,但滿持股就要承受績效大幅回撤的風險,歷史上比較嚴重的股災,回撤程度都會到50%,能不能忍受就看個人的個性。
如果實在不想經歷這樣大幅度的回撤,可以選擇總經派的做法。總經派相信景氣有循環,重點要研判何時是景氣末端時期,在股市高點大幅降低持股,以便崩盤後有錢加碼,這也是我目前比較傾向的作法。但這類做法其實相當有難度,各類總經指標攤開來有數十個,每個指標在當下都有正向或反向的訊號,如何綜合這些指標做出整體研判,預測後市,難度相當高。如果不小心看錯,股市繼續往上,那要追買回來嗎?這很考驗人性。
如果不想看總經,也有人提出技術分析出場,通常是季線,只要一跌破季線,就將部位出清,除非站上季線就買回來。這類的作法一定會讓你避開崩盤,但最怕就是不斷盤整,讓你不斷停損再買回。不過這種作法經過回測,確實能降低回撤程度,對於堅持報酬曲線不宜波動過大的朋友,這類做法也可參考。

關於"選股",通常指數派會以所有基金長期的績效統計,來說明連這些專業的經理人都平均跑輸大盤了,更別說一般散戶。
也會拿巴菲特大推指數投資,來說明選股是浪費時間。
但筆者認為巴菲特的意思是"一般人若不想花時間,就買指數",而不是無限上綱到"想靠選股獲得超額報酬是徒勞無功"。
最簡單的證據就是即便波克夏規模如此龐大,巴菲特自己都仍未放棄選股。蒙格、蓋茲、李嘉誠也將自己的資產拿給別人操盤。顯然他們心裡相信,只要肯花時間,還是能打敗大盤的。

從更微觀一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說,這些優秀的企業領導人,例如貝佐斯、祖克柏、佩吉,都不停地在想如何將現有資源做最好的配置,併購什麼能產生綜效?下一個未來在哪?他們這些決定就如同選股。

個人認為指數投資對多數人來說非常適合,也佩服Bogle這樣的英雄。
但從個人投資經驗與身邊投資朋友的長年觀察,有一點是指數派在闡述"選股無法創造超額報酬"很少提到的,就是"資金規模是績效的敵人",許多超額報酬的機會都來自冷門股,這類股票通常法人機構不研究,因此常被低估,散戶投資人有機會透過努力,挖掘出這樣的機會。

下圖是2003~2017年針對所有台股的回測研究,表格的數字是符合下列”損益表改善”條件,買進180天後的報酬率中位數(由於避免極端狀況干擾,採用中位數比平均數更好),四個表格分別是針對股價>6、6~8、8~10、10~20的報酬率結果(已扣除交易成本),可以發現股價愈低,報酬率愈高。雖然無法肯定此現象的原因,但推測可能是冷門轉機股創造的超額報酬。
(之所以選擇股價>6元的樣本,是因為筆者觀察了股價<6的交易明細,發現許多無量漲停的狀況,實際上無法交易,因此將之剔除)
這還是在財報公布後下一個交易日才買,通常已經追高,若有深入個股研究的投資人,是有機會在財報公布前就提前布局的。


FB粉絲專頁 
http://bit.ly/2EE17j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