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有時最好的資源配置就是什麼都不做

這篇和各位討論資源配置。

先來個題外話。
前陣子庫藏股議題很紅,美國政治人物原本期待公司減稅後能對員工好一點,但沒想到企業將這些好處用來發股息和買庫藏股。政治人物擔心這樣貧富差距擴大,因此想一些條件限制庫藏股。


個人一直都很贊同縮減貧富差距,我甚至認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比人類科技變得多進步重要的多。(嫉妒是不幸福感很大的來源,如果大家都月入三萬,你月入五萬,和大家都月入十萬,你月入六萬,哪個比較痛苦呢?)

但先對公司減稅,再來擔心貧富差距擴大,或者期待管理層能多照顧員工,是不是過於天真了啊?
對於公司減稅,爽的是股東,也就是中產階級以上的那群,弱勢族群沒有股票,所以這件事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如果想要縮小貧富差距,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精準扶貧呢?例如提供更多公平的教育資源、針對中產階級以下減稅...等。巴老一直呼籲對富人加稅,然而,在特不靠譜的執政下,開了倒退車。台灣這點做的還比較好。

回歸正題,討論資源配置。
前陣子有則新聞,市場看到蘋果的現金很多,就幫蘋果想很多花錢的方法,例如收購特斯拉。
但巴菲特回了,收購特斯拉是個超爛招,先不說特斯拉的未來充滿問號,而且特斯拉股價早已透支了未來。賣車本身就是個很不穩定的生意,今年這款賣的好,明年卻完全不一定,消費者買車的行為也沒有連續性,好幾年才買一次,下次換換牌子很正常。(不過特斯拉試圖顛覆這個消費者行為)

事實上,我認為蘋果的花錢行為很有紀律,這可能是受巴老青睞的一個原因,巴老過去看到太多亂收購失敗的例子,原本說好的綜效,九成都沒實現,反而遇到一堆公司文化不合、團隊跳槽的問題。不是說收購都會失敗,只是要非常非常謹慎,你要非常確定有綜效才行,不要現金一多就手癢亂敗。

蘋果做投資很謹慎,喜歡憋大招,一出手就要一鳴驚人,看看蘋果的產品才幾樣,就能賺好賺滿,漲價還一堆粉絲排隊。剩下多的錢,就是股息、回購,絕不亂花。
如果你看巴老的投資,就會發現都有這些共通點。更講究的話,就是連股息都省了(為了避免股息稅),集中火力在自家股票低迷時大買特買,這就是Outsiders那8位傳奇CEO的作法。

有另一種投資是我常做的,就是做那些低估的淨現金公司,只要他們願意回購,不亂花,就會增加公司的每股內在價值。

舉個例子,一家公司淨現金有300,市值200,共有100股,股價2元,每股淨現金3元。

假設用120元回購60股並註銷,股價沒變化,那現在現金剩下180,市值80,剩下40股,每股淨現金4.5,每股內在價值提升。

只是單純做回購,不用想什麼轉型投資,就能有效提升內在價值。
如果你夠力,買的夠多,就可以對管理層嘮叨,要他們多回購,讓這件事催化更快。
實務上,當這類公司願意回購,股價通常就會慢慢往上了。

FB粉絲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