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2016年投資心得與檢討




今年不講個人績效了,首先因為年中不同時間點會有其他收入不斷投入,報酬率實在不好算,去年就算得很麻煩,今年懶得細算。
再來因為講績效對我或對別人都沒有什麼好處,但會有一些潛在的壞處。所以以後還是不講了,分享一些投資心得就好。


今年超過一半的錢移到了美股,花蠻多時間研究的,再加上自己不公開談論持股,因此部落格很少新文章,請大家見諒。有什麼小想法我都是貼在粉絲團

公開持股好或不好,各有優缺點。好處是可以吸引高手來吐槽,戳戳自己的盲點,壞處之一是Guy Spier說的公開了以後,可能為了面子而為自己的錯誤狡辯,產生蒙格心理誤判學的第12條自視過高傾向:人做決定之後,會覺得自己的決定 比決定前還要好,甚至開始只找正面的證據。

所以我選擇了一個折衷的方式:
不公開,但私下跟投資好友討論有興趣的股票,這樣既可以被吐槽,又不會有自尊心作祟。


今年主要是年初押能源股的貢獻,台灣的持股反而表現比較普通。
2015年石油價格暴跌,年底我開始想找一些石油暴跌受害股,但台股找不太到,所以開始往美股找。
2016年初,石油價格來到了10幾年來的低點,很多美國能源股都腰斬再腰斬。
我開始研究這些類股,盡量找一些營運良好,且公司營運跟能源價格沒直接關係、卻跟著一起狂跌的股票。最後選了四支,從上游到下游都有。

第一次買美股就買波動極大的能源股,一開始有點緊張,但我覺得比我手上的台股來的有吸引力的多,所以就把台灣的持股賣了一半,勇敢下注。後來愈研究愈覺得有趣,開始研究其他類型的股票,於是愈移愈多,最後大概放了七成。
幸運的是年初把台灣持股賣掉換到美股,當時的台灣持股價位都在年度高點,算是換得不錯。

開始研究美股之後,發現這個沒有漲跌停的市場真可怕,昨晚還好好的,可能一早起來股價就腰斬了,這種事要有心理準備遲早會遇到,所以資金控管很重要,絕不能融資。
今年最著名的例子VRX,這家被蒙格罵到臭頭的惡意漲價吸血藥商,從去年中250多元,跌到現在只剩14元,跌了90多%!太狂了!
股價腰斬的那天,其實股價已經從250跌到剩80,覺得很便宜?很多大師也覺得很便宜,也加碼了。結果一天腰斬剩40給你看。覺得超便宜?在那之後幾個月大幅震盪,最後來到14!
只能說美股是新世界,沒練霸氣的人勿輕易嘗試。
不只是最大苦主悲情小比爾(他的基金規模從2015年150億美金剩下三分之一),連巴菲特過去旗下大將Simpson、紅杉基金、Mandel、Ubben、Greenberg 這些大人物,全都中獎,他們今年的績效光這支就被拖累不少,連老奸巨猾的Tepper,趁第一季崩盤想炒個底,第二季就快閃了,不知是小賺還是停損。
好險我一股都沒買,在旁邊看戲也是學到很多。(悲情小比爾和Icahn的賀寶芙大戰也是頗精彩,目前小比爾看來處於劣勢,空方本來就很不利 )

像VRX為了賺錢大幅漲價專利藥,那些可憐的病人又不得不買,這種商業模式或許能暫時爽,但真能永續經營嗎?不會犯眾怒嗎?波克夏投資接班人Ted在投資醫療股Davita曾說,他投資該公司之前,會思考這間公司有沒有改善整體醫療環境,使整體醫療系統花費降低。
如同馬雲說的,未來賺大錢的人,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人。
"我們希望所有的人,阿里巴巴也好、螞蟻金服也好,去幫助別人成功,所有人都想做平台,但是做平台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別人比你更加成功。"

如同Zuckerberg說的,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最好的公司都是立志改善社會,哪怕只是改善一小點,而不是只是為了賺大錢。

又如蒙格說的,成功會引起嫉妒,避免被人嫉妒的方法:讓你的成功名符其實,別人無話可說。

關於馬雲還有Zuckerberg說的,這幾年愈來愈有感觸。真的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而是用心思考到底社會缺什麼。想開服飾店前,想想現在大家是否買不到好看便宜的衣服?想開咖啡店前,想想現在是否找不到便宜好喝的咖啡?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你當然可以拍桌子說星巴克的咖啡有夠難喝,老子泡的好喝多了,如果你有這種自信,那開咖啡廳或許有道理。但如果是硬去做一個社會不缺、或者別人已經做得很好的項目,相當吃力不討好。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待解決的問題,找到自己有熱情、又擅長、且對社會有價值的領域投入,改善的好,那財富自然就會來。
西南航空當初也是想要讓所有人都能便宜的搭飛機,才成為廉價航空的始祖


回到投資主題,投資美國有個好處,就是產業多元化多了。
以前研究台股,有一大半是看不是很懂的電子股,不僅產業變化快速,多數也都只是供應鏈的一環,仰人鼻息的公司居多,真的值得長抱又不貴的公司很少。
要做這些台股的話就要看準一段趨勢,然後作波段,但這樣每年找趨勢比較累,難度也比較高...看到那些準確抓住一段漲幅的朋友,一年來個幾趟,年化30%以上輕鬆達標,甚至有人年年翻倍,小弟覺得佩服,可惜我尚無此等功力,只能在旁乖乖做中長線。

因為投資了能源股,我就開始看相關類股,能源探勘、運輸、設備、煉油、航空。也因為投資了國外的媒體股,所以必須隨時注意新媒體的動向。
就像李彔說的,練習把一家公司看深,除了本身業務與管理層,再看看供應商、看看客戶、看看對手,慢慢整個產業就熟了,就知道哪一段最好賺、最有優勢、最有訂價權。先Bottom,自然而然就up.
這邊引用一下全球頂尖風投基金 紅杉資本的故事

「在大量與創業者的接觸中,沈南鵬逐漸發現了繪制產業拼圖的基本方法,那就是從一個個零星的創意和商業模式開始了解,只要看得足夠多,就能將整個行業的大致版圖勾勒出來。從中看到趨勢正如何形成,什麼樣的商業模式真正可行,哪些公司會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於是在紅杉中國,每個人基於這種方法論,繪制了一張細分行業的圖譜,上面密密麻麻地標注著相關產業鏈中涉及的公司、聯動關系、發展狀況。整個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何,下一個風口有可能波及到哪個環節、哪些公司,沈南鵬都可以根據圖譜進行分析推演。」


今年世界的投資大事之一,就是年中的英國脫歐。這次暴跌個人帳戶瞬間蒸發了七位數。
去年8月崩盤前由於持股比例很少,加上崩盤時核心持股跌幅不大,所以當時帳面虧損不多,但今年股票比例相對高,所以那天晚上美股開盤讓我腎上腺素分泌了一下。

不過那天下午我認真把每一支持股重新想一遍,覺得脫歐跟這些公司沒什麼關係,昨天我都願意持有了,今天打折賣,沒理由不買,所以晚上就加碼了,第二天開盤再跌,我就再加。


另一個投資大事就是美國選舉。因為上次大家被脫歐嚇到,這次選前一周就開始出現恐慌賣壓,台北時間11月9日白天,隨著開票過程,川普當選的結果愈來愈明朗,亞股一路跳水大跌,沒想到晚上美股開盤,美股就反轉急彈,當天竟然還上漲。看來大家上次被英國脫歐訓練過有差,那次嚇傻兩天,這次傻半天就回神了。原本想買put避險,但因為選前一兩周就開始跌,跌了又追買put 我覺得不划算,就算了。事後看好險沒買,買了大概賠錢收場。
幸運的是,我的持股中沒有川普受害股,倒是有不少比例的川普受惠股,例如金融、石化,所以選後一個月整體組合漲了不少。


今年有些正在盯的股票,還沒等到滿意的價錢,股價就跳上去了,只能含淚相送。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想講求安全邊際,有些好公司的股價死不下來也只能乾瞪眼。
到底要花多少錢才值得出手,一直都是價值投資者的難題,巴菲特以前也是眼睜睜看著Walmart一飛沖天。
如果是滿持股的人比較容易,考量的是每個持股之間的機會成本,在組合之間調整比例就好。而非滿持股的人,還要另外根據現有股市熱度,決定現金需要留多少比例。


蒙格:總是反過來想。先想想如何才會失敗,然後避免做這些事。
我仔細想想,會讓我掛掉的只有兩件事:開槓桿、單支押太重卻看錯。
只要這兩件事不做,那雪球就不會被中斷。

因此,押注的集中程度,我個人不想買太多支,但一支我也不敢押太重,總共大概6~12支,所以核心持股大概佔總資金的10多%,但要控制同一個產業的總比例。這種押法比較像Lou Simpson。
我不敢像Burry或Pabrai這麼集中,至於小比爾...唉...算了吧,印象中他十多年前爆炸過一次,Pershing Square是捲土重來,但目前看起來...不妙。
也不想像Einhorn、Gayner這麼分散(不過有研究團隊的話,散一點是還不錯,這樣可以不必執著勝率高的機會,只要期望值不錯就行了,也就是勝率雖低但倍數很高的也能做,可是這個方法就要研究出夠多的機會,要夠分散,不然集中持股輸掉一次的代價太大,但我個人照顧不了那麼多支,所以只能選擇勝率高的)
因此,我選了一個自己最舒服的押注方式。
其實大概就像Pabrai的著作Dhandho Investor裡面提供的比例一樣。


不過Pabrai近年集中到令人驚訝,而且是押注在科技巨頭也想分一杯羹的汽車業。可能因為車廠估值極低,也可能覺得影響沒那麼快吧,特斯拉2018年產量才50萬台,GM 2015年賣了近1000萬台。而且那位女CEO猛猛的。
另一方面,自駕技術因為不須司機,會大大增強共享車發展,進而影響都市人買車意願,至於影響多少,有分析認為2030年最慘狀況(無人共享車太好用啦,車資超低)會降低汽車銷量26%。不過這種預測看看就好,太多假設的變數下去算,不會很準。

"我坐著愛車出門上班,載我到公司後,我按一個鍵,愛車就變計程車幫我賺錢,下班再回來接我。它會在我上班和度假時出門幫我賺錢,以後買車我只要付頭期款,它會幫我還車貸"
以上這段話不是我幻想的,是特斯拉Musk的願景

相對於他的2025年人類上火星計畫,無人計程車看起來容易多了。

如果擁有自駕技術的車可以在主人不在時出門賺錢,那沒有自駕技術的車就蠻難生存,兩者的持有成本差太多了。

雖然美國第二大共享車Lyft不認為車主會讓出自己的車變成計程車,所以Lyft會自己買無人車隊,但無論如何,滿街都是無司機計程車的那天,我想遲早回來。雖然不知要多久,不過Lyft CEO倒是誇海口,只要5年他們大部分的車都會是無人車

這是去年十月自駕卡車OTTO完成載兩千箱啤酒的任務(內有影片)。

時代進步很快,而且愈來愈快,20年前還需要洗照片這種工作,現在小朋友一定覺得洗照片是殺小,我妹手機裡有1萬多張相片,icoud備份好好的。隨便一個美眉修圖都超強,差異度真是見鬼了。
說不定30年後的年輕人會覺得司機這種工作是殺小,機器開車安全多了,人類開的車 乘客還不敢坐,說不定政府會規定上高速公路一定要開自駕模式,不然要罰款。要人類開車可能只會在觀光景點出現,就像我去日本看到的人力車一樣。到時候我已是近六旬老翁,還能跟孫子炫耀你爺爺當年是考手排駕照。



在去年的檢討裡,我提到未來想試試看放空,但一直都還沒找到有信心的做空方法,所以到現在還沒嘗試,不過我原本就沒打算靠放空大撈一筆,只是想在股市太熱時,做一些空部位當作多部位的保護。不過其實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多部位減碼就好,所以不急著做空,真要做空,也要能找到"某個股股價高估 + 下跌催化劑",就算找到可能賺個30%就不錯了。比起找飆股,做空吸引力實在不大。


目前要盡可能了解許多行業的產業知識與經營技巧,這樣未來真的有機會當Activist才有那個本事,現在還太嫩,很多產業還不了解。
投資優秀管理層也是長期投資必備的能力,多閱讀厲害人物或偉大企業的故事是最基本的功課,詳細方法可參考這篇
找出這些人共同點和差異,看多了就比較知道成功的幾種style。未來看到有潛力的人就比較能辨別,例如蒙格一看到比亞迪的王傳福就說他是傑克威爾許+愛迪生)


蒙格:哪一年沒推翻自己最愛的觀念,那一天就白活了。
現在比較一年前的自己,有些觀念與行為回想起來很蠢。不僅是投資、做人處事...都有很多待加強之處。希望明年回頭看現在的自己,能有一樣的感覺。

感謝過去一年共同切磋或我請教過的投資好友,我跟你們學習很多,謝謝你們!我深知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期許自己新的一年能更努力,才能拿出東西跟你們分享。


也歡迎對美股、台股、陸股、港股有研究熱情的投資同好一起討論,這是我的FB :)


FB粉絲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