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2017投資心得與檢討


首先感謝過去一年互相交流投資的同好們。因為每個人吸收的知識不同,不同的思考角度,也有各自的盲點與偏見。這時候同好在一起互相吐槽,是個蠻好的進步方式。
每隔一段時間,我投資的方法都會有修正,代表自己有長進,這都要感謝大家的提點。


2017成績還可以,各大主要指數都有贏或多或少的百分比,雖然跟一些強者不能比,但由於我2017年已經開始保守操作,也留了少許現金,能達到這樣的目標,還算符合預期。(在計算報酬率時,看到有人擔心崩盤留著大把現金或無風險資產,只把股票市值當分母來計算...太忽悠了啦...如果是個人投資者,分母必須是總資產,例如房子市值、保單價值、存款等各種資產...也要算在分母裡,如此才能如實反映一個人資金分配的能力。如果扣掉自住房,用總流動資產+投資房當分母也可以,但我個人比較嚴格,我認為"買房或租房"也算檢驗資金分配能力的標準之一,對多數人來說,年輕時這個決策影響深遠。)

回顧近三年的操作,2015靠8月崩盤狂買,2016靠重押美國能源股還有脫歐補貨,2017靠幾支中國公司,煙屁股成長股都有,效果最好的是一支內房股,三個月賺了一倍多。其實講白了是個死多頭,並往便宜的板塊移動。長期來說,當個死多頭不會吃虧,笑不出來的通常是愛做空的。這幾年別說已死在沙灘上的淨空頭,光只是做避險舉動的可能都會大幅落後大盤。
不過2018我會開始謹慎,未來兩年的重點是若熊市來,能把傷害降到多低,但總經不擅長,主要工作還是選股,股市愈熱,防禦性標的的比例就會愈高,持股噴出也會比較積極調節換股,理論上泡沫時期噴最多的,崩盤也會跌最慘,反之,沒什麼漲的優質非週期股,有可能是熊市的避風港。

2017幾點心得與各位分享,請指教:

1. 熟悉美股選擇權
去年三月我開始將一些現股部位轉成sell個股put。

sell個股put  VS. 買現股,哪個比較好呢?
假設未來個股股價大漲、緩漲、持平、跌,共四種狀況,只有第一種sell put會輸,緩漲的話平手,其他狀況sell put會贏。
我個人標準是權利金的年化報酬率扣除殖利率至少要20%(因為拿不到股息,所以要扣殖利率)。到期日比較短的要求年化至少30%。
通常要獲利波動大的公司再加上股價急殺,才會有這種報酬率,現股價格滿意了,急殺就要勇敢sell,因為等股價過個兩天持穩,即便同樣的現股價格,put的價格也不會比第一天急殺來的漂亮,這就是選擇權有趣的地方,別人恐懼我貪婪。

缺點是跟買現股比起來,手續費比較高,但我還能接受(但最好放到到期日,不然雙邊都會被收手續費)
到期日我選至少一個月以上,到期日愈短,年化報酬率愈高(時間價值愈靠近到期日才會快速消耗),但年化手續費也愈高,這部份得取捨。相反的,到期日遠一點雖然年化報酬率較低,但如果未來股價下跌,損失較小(權利金多),這是獲利跟風險的取捨。
我會盡量讓不同個股的put到期日錯開,這樣比較好控制總投資部位,才不會同一天一大批put到期。
屢約價我通常選價外一檔。履約價的選擇,愈價外愈安全,但報酬愈少,也是取捨。
如果嫌特別股和債券太保守,但又還不想買現股,sell put是個折衷選擇。我基本上就是用sell put佔總部位比例、到期日、履約價,去控制整體部位的保守程度。

整體來說,不管是對股市或個股,從最看好到最看壞,適當的操作依序是:
buy call
buy stock
sell put
sell call
short stock
buy put

但就如上面所說,還可以用到期日和履約價來決定激進或保守的程度。

為什麼會開始想試sell put呢?
雖然價值投資者不預測股市,但我猜股市走"新平庸"的機率高一點(原因就不細講了,反正也不會很準,而且狀況會一直變,就不誤導大家了),這樣的狀況sell put比較好。未來三年我的交易策略也會朝新平庸這個方向做。(但也是邊走邊看)

簡單來說,我以更低的風險,獲取足夠的報酬,但同時我也犧牲了大賺的機會。大漲我就摸摸鼻子認了,有賺就好。這是個犧牲暴利,卻能降低dropdown 的方法。

我沒有用covered call那種太複雜的策略,那樣成本比較高,除非能對個股準確預測未來一年股價走向的人,用複雜策略就會划算,例如認為一年內該股只會小漲,就sell價平put和sell價外call,兩邊權利金都收。
如果知道幾個月內就會有好消息反應,那就買call最快,不過時間最好選風平浪靜的時候,期望值比較好。
但我目前就簡單sell put,犧牲大賺來降低損失的風險,如果盤整就要偷笑了。

沒有哪一種策略絕對好,任一策略都是A狀況發生會比較好,但如果是B狀況就會比較差。所以就先賭哪種狀況概率高,再選擇該狀況最有利的策略。
關於選擇權的策略,有高手做的比較熟練的,歡迎指教。

雖然不太能用投資的暫時結果判定決策的對錯,但去年的結果還ok,符合預期。


2. 買點的選擇
看了一些動能有效的研究,今年心理上的重大突破,在絕對估值便宜的前提下,敢追高。以前堅定左側買入,有時候看到一個好機會已經過了最低點,就堅持等,常常就望著它上去。今年的突破就是只要估值還是便宜的,那右側買入也行,雖然不會買在最低,但就當作省去打底的時間成本。2017年很多支賺得不錯都是追高買入的,如果是過去的我,這種機會就只能眼睜睜看他上去。
到底買左側好還是右側好,邱總的說法是,市場沒那麼悲觀的行業或一次性的壞消息,買左側沒關係,估值或許很快修復,但某些太悲觀的產業,最好等實際財務數字變好時買在右側,不然套太久也是挺折磨人的。
今年看到不只一位籌碼與消息面神人的驚人績效,真是毀我三觀。之後的買點會更重視催化劑,而不是單純只看價格,年化報酬率會比較好。這會是2018的重點改善方向。


3. 波段操作,試著抓轉機
2016年初做過一次大波段,當時美國能源股很慘,我就把台灣很多持股找個好價位賣了,搬去買能源股。事後回顧還算幸運,能源股後來也表現不錯,可惜的是某間台灣優質小公司沒賣光,部分部位過了一次山車,2016年股東會上董事長已經說下半年展望保守,其實是個很好的提示,只是我當時的風格比較長線,所以搬磚沒那麼徹底,以後會搬得徹底一點。


4. 雷達範圍變大,研究中國市場
之前聽李祿講中國機會比較多,一直就有這個想法,2017年徹底執行後,效果蠻好的。與其在台股硬找投資機會,不如學坦伯頓,將雷達範圍變大,到全世界找no-brainer。
聽說韓國和印度也便宜,但印度股票只有印度人能買,韓股則是IB不能買,就先算了,中國目前夠我玩,語言也相通,研究起來快很多。目前就中台美三個地方轉移,哪邊便宜就去哪。
如果對海外市場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交流,一起挖掘好機會。


5. 避開科技巨頭攻擊的領域
目前幾個科技巨頭AT、FAANG都還在瘋狂跳舞,領導人都有極強的遠見與使命感(而且都頗年輕),且軟體應用領域的人均產值極高,前所未有,可在巨大的規模下仍保持菁英制(和Google、Fb工作的同學聊了一下,估計裡面的平均智商甩我三條街),這點是30年前的巨頭所辦不到的
有些估值很低的股票,都是因為正被這些巨頭們攻擊,或市場預期未來會被攻擊,所以估值被打落至谷底,原本我不信邪挑了一些我認為可以抵抗的公司,但即便看對了,市場給予的估值水平仍沒有起色,這嚴重拖累我的報酬率。賺不到雙擊的股票還是少做,要有滿意的報酬,光靠看對基本面不太夠,還要能賺到未來市場追捧,幫忙抬轎的估值提升。(長期投資如果能一直抓十倍牛股也行,不過未來20年可能中國比較有機會)
所以未來被科技巨頭攻擊的領域,我會盡量避開(當然如果估值低到誇張,我可能還是會手癢撿一下)。



6. 2017的失敗投資
2017唯一的失敗,是一個併購套利,2017做了三件,賺兩件,但失敗的這一件虧的比另外兩個賺的加起來還多,雖然虧的錢佔總部位很小,但我還是挺不爽,不是因為結果失敗,而是決策失誤,以後做併購套利會更謹慎。


7.讓投資組合承擔的風險更低
2017年押注的方法比以往更分散一點,單一個股基本不會超過總部位10%,再看好也不超過20%(業務分散的控股公司除外),整個分布更長尾一些,讓組合在15~20支。曾經多到超過20支,顧到實在太累了,後來還是盡量壓在20支以下。

部位一部分葛老風格,一部分蒙老風格,這樣的好處是減少dropdown,不同風格會在不同時段發威,市場喜好會輪動(基本上葛老在牛三階段會落後但較抗熊),兩種風格混搭可以平滑報酬曲線。若持股太集中,同一時間suffer,還是會影響心情的。(我可不想承受1973、1974蒙老承受的痛苦)
這樣分散或許錯失了大賺的機會,但我可以睡得好一點。現在看到朋友集中押注一年賺幾百%,小弟也就遠觀欣賞。這是我的選擇,投資生涯活得久比賺得快重要,我寧願有錢的慢一點,也不要冒任何一點失敗的風險,不拿很重要的東西,去賭不必要的東西。從心理層面看,賺一元得到的快樂也遠小於賠一元得到的痛苦。



8.健康最重要
才30歲身體就有毛病,這幾年被咽喉胃酸逆流困擾(好在遇到針灸神醫,好很多了!),不適合給自己過大壓力。Lynch用他的方法賺很多,但做13年就頂不住了。

複利要有威力,也要活得夠久。賺錢固然重要,但身體更重要。
某次看到朋友分享五福臨門是哪五福,覺得蠻適合當人生KPI的,分享給各位。

「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
「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裏沒有罣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

文章提到一些長壽的方法,一些科學可以解釋的養生方法就不提了,但有一些很玄的,例如不殺生、念佛...等,裡頭講了一些故事,雖然無法證實,但無法證實的道理我會先歸類為「不可知」,而不是斬釘截鐵的就說胡說八道,畢竟科學所知有限。只要該項行為下檔風險很小(不需繳錢給seafood),上檔報酬很好,那就能試試看。一件事假如沒什麼代價,但如果有任何形式的幫助(能正面影響心理感受就是一種報酬了),算起來期望值無限大,何樂不為?

"Heads I win, tales I don't lose too much " - Pabrai



總之,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優先,願我們都有福氣能享受投資人生一甲子。:)
也歡迎有興趣深入研究標的的投資同好交流,互相學習,去年認識了一些朋友,有持股數億的前輩、業內退休的低調強者、有潛力的年輕人...感謝大家的提點,小弟獲益良多,無論從交易系統、個股研究、產業知識...都有所進步,在強者面前才知道自己有多麼不足,再次感謝。
歡迎有熱情把投資當一生志業的朋友!

咱們明年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