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潛力股>金石堂連結
這本是成長股的經典
費雪 也算是巴菲特的老師
讓他脫離了葛拉漢的侷限
不再只是專注撿便宜
而是改用合理價買非常優秀的公司
而困難就在於 要如何才能看出優秀的公司呢?
費雪提出了15點 相當精闢
即便是數十年後的現在 仍相當受用
可惜的是 這15點 我們小散戶幾乎都很難做到
費雪看得非常細
例如 研究費用 不是只是看個膚淺的數字 就說一家公司重視不重視研發
好公司和爛公司之間 花的研究費用 C/P值可以差到好幾倍
但這些都要實際拜訪後 才會知道
不過沒關係 還是有讀的必要 我認為原因有二:
1. 要買成長股 通常都會比較貴
所以要看清楚人家費雪和巴菲特都看到多細
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才不會隨便看報紙新聞 隨便聽分析師胡扯
就用高價去買 買到一個"本夢比"
結果下場通常都很淒慘
2. 如果以後你想要成立一家優秀的企業
這15點 可以納入參考
這15點 可以納入參考
除了這15點以外 後面的章節 費雪還講了一些買賣股票的原則
歷久彌新 很受用
和大家分享
-------------------------------------------------------------------------
兒子(Kenneth L. Fisher):
閒聊很重要
重點擺在客戶、競爭對手、供應商
只要你開口問 就會得到答案 然後在答案中 再問更多正確的問題
我和父親不知拜訪過多少家企業
要賺大錢 必須有耐性
預測股價會到哪 比預測多久才會到達還要容易 (沒有辦法預測何時)
跟隨其他人在做的事 或自己內心不可抗拒的吶喊去做 事後往往證明是錯的
尋找優良普通股的15個要點:
要點1: 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充分的市場潛力
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夠大幅成長?
別找那種只能"賺一次" 的生意 這種生意很難做
不斷有突出成長率的公司 有2種:
1. 幸運且能幹
2. 因為能幹所以幸運
不管怎樣 管理階層都要能幹 不可能只靠運氣
正確研判一家公司長期的營業額曲線 極其重要
膚淺的判斷會導向錯誤的結論
舉一個正面的例子
摩托羅拉 原本以電視機為主 電視機短短幾年內營業額大幅提高後 就飽和了
但摩托羅拉想辦法開拓新源 運用自己在電子業的長才 在通訊和自動化設備 工業電子產品 軍事電子產品 取得一席之地
如果管理階層十分出色 而且整個行業將有技術上的變遷 開發研究進步神速
我們要注意管理階層有沒有能力妥善處理公司事務 去創造理想中的營業額曲線
一位朋友研究萌芽中的電視機工業 結論是這個行業競爭激烈
主要公司的地位將大幅變動 而且這個行業中的一些股票具有投機性魅力
但在調查過程中 發現映像管使用的玻璃真空管嚴重缺貨
經營最成功的製造商似乎是康寧玻璃廠
再去研究康寧的技術面和研究面 發現它非常有資格為電視機工業生產玻璃真空管
再去估計可能的市場規模後發現 這將是康寧的主要業務 所以這支股票可以買!
後來10年內漲12倍
要點2:管理階層是不是決心繼續開發產品或製程
在目前富有吸引力的產品線成長潛力利用殆盡之際 進一步提高總銷售潛力?
研究的方向最好要和目前的商品有相關 如同樹幹再長出樹枝
比投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好得多
(也就是利用自己原有的優勢 開發出相關的產品)
要點1是評估公司產品目前的銷售成長潛力
要點2是管理階層要有正面積極的態度 而不是滿足於現狀
(就算一間公司的產品線 看起來再怎麼穩固
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 哪天出了一個殺手級應用 公司可能瞬間掛點
所以積極的老闆 能夠未雨綢繆 趁原有產品還賺錢的時候 趕快開拓下一個財源)
要點3:和公司規模相比 這家公司的研究發展努力 有多大的效果?
別只看膚淺的數字 每家公司對研究費用的定義差很多
而且好公司和爛公司 所投入的研究 C/P值也差很多
即使都是管理優良的公司 C/P值也可以差到2倍
如果新產品和製成能夠突飛猛進 不能只靠一位天才
而是要有一群受過高度訓練的工作團隊 人人各有所長
每一位專家的技能 只是產生優異結果的一部份
也要有領導人 去協調這些背景不同的人 為共同的目標努力
所以只看投入的金錢 或研究人員的數目 非常不準
管理階層不僅要能協調技術能力各有所長的研究人員 (這是最基本的)
每個開發專案 還要能在研究人員和十分熟悉生產、銷售人員之間 作密切的協調
不然可能東西做出來沒有辦法低價生產 或在設計時欠缺最迷人的銷售魅力
這樣的產品 禁不起更有效率的對手的考驗
研究支出要獲得最大的成效 還要和高階管理人員協調好
如果因為緊急計畫而把原有的計畫中斷 這樣就會很傷
市場調查很重要
有些產品市場太小 無法回收研究成本
如果要砸錢砸時間研究 至少要賺3倍回來
一個簡單有效衡量研究支出有沒有的辦法:
看過去10年 研究單位的成果對公司營業額或淨利有多大的貢獻
要點4:這家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銷售很重要 很多人不重視是因為它很難量化
道氏化學公司 研究成果非常突出
但是它在徵選 訓練銷售人員時 和選化學家一樣小心翼翼
公司投注很大的心力 不斷尋找更有效率的方式 爭取 服務以及交貨給顧客
頂尖的公司十分重視不斷改善業務人員的素質
就算公司的製造或研究技能強 但如果配銷組織能力弱 高利潤將曇花一現
公司要長期穩定成長 強大的銷售人力不可或缺
要點5:這家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不要投資利潤率低的公司
除非有些公司刻意利用現在的利潤去加速成長 (用在研究、促銷) 為未來打基礎
要點6:這家公司做了什麼事 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如果是因為產品提高價格 才提高利潤率 通常不能維持很久 這對投資人不是好事
我們不是要靠提高價格 而是用有創意的方法 去提高利潤率
ex: 設計新的設備 以降低成本 對抗工資的上漲
檢討作業程序和方法 研究哪些地方可以提高經濟效益
這些事情無法一日完成 它們要仔細研究和事前詳加規劃
要點7:這家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係是不是很好?
員工對公司要非常忠誠
員工流動率要低 因為訓練每位新進員工的成本很大
沒有工會的公司 可能員工很滿意
一直罷工是個警訊 不過沒有罷工不代表就很好
夫妻不吵架不代表婚姻就幸福 有可能只是當事人害怕衝突
相對於同一地區的其他公司 有沒有搶著應徵
管理階層對於員工的不滿要迅速解決
員工薪水也要比當地平均高
別買那種壓榨員工(只付很少薪水)的公司
高階管理人員有沒有真的對員工負責任
因為賺錢而隨意裁員 不管員工死活的公司不能投資
要點8:這家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很好嗎?
每位員工感受到 公司的升遷是看能力 而不是靠關係
公司定期加薪 讓高階主管更加努力
不會亂用空降部隊 除非找不到合適的人
要點9:公司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
小公司可能靠1人就能獨撐大局
不過 人的能力畢竟有限 即使小公司也要預防關鍵人物不在 公司會不會垮
但值得投資的公司要能一直成長
所以小公司成長到某種規模 一定要開始在某種深度內培養高階主管
通常在年營業額1500萬~4000萬美元之間(1957年)
老闆要授權 要以別出心裁且有效率的方式 依照每個主管的能力 讓他們有實權
如果老闆什麼都事必躬親 等到公司太大 遲早分身乏術 無法一一處理 也沒時間培養人才
高階管理階層要虛心受教 聽員工的建議
要點10: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紀錄做得多好?
管理階層要能準確分析各種成本 了解每樣產品相對於其他產品的真正成本
這樣才能訂定價格策略 確保賺最多
同時制止過度競爭 並知道哪種產品最值得推廣和促銷
有些表面上成功的活動 其實在賠錢
要點11:是不是有其他的經營層面 尤其是本行業較為獨特的地方
投資人能夠得到重要的線索 曉得公司相對於競爭同業 可能多突出?
各行業不一樣
零售業最重要的工作 就是處理不動產事務的能力
例如承租物的品質 但這在其他行業可能沒那麼重要
對某些公司來說 處理信用的能力很重要 有些公司則沒那麼重要
使用閒聊法
很多行業中 總保險成本相對於銷售額的比率很重要 保險少 利潤就能拉高
去研究這些比率 並和知識豐富的保險業人士討論
光是擅長處理保險事務 並不能降低保險成本
而是要會處理人事 存貨和固定財產的整體能力 減少意外、毀損、浪費的發生 才能降低保險成本
對於行銷獨特產品的小公司 投資人要密切注意專利的保護範圍 請注意消息來源要正確
從工程研究下手 不斷改善產品 比靠專利權保護來的重要
最有效的根本保障方式 就是工程設計保持領先地位 不是靠專利權
投資人不要太強調專利的重要
要點12:這家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
公司有沒有眼光放遠一點
有些公司願意在老客戶遇到麻煩時 多花點錢照顧他們 對待供應商也是
要點13:在可預見的將來 這家公司是否會因為成長而必須發行股票
以取得足夠的資金 使的發行在外股數增加
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將因預期中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最好不要過度現金增資
要點14:管理階層是不是只向投資人報喜不報憂?
諸事順暢時就口沫橫飛 有問題或叫人失望時就三緘其口?
再好的公司都會碰到困難 但要向投資人坦承
要點15:管理階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無庸置疑?
管理階層真要A錢 防不勝防
他可以給自己高薪 用人頭將資產高價賣給公司 發給自己很多股票...
其他幾點沒做到還可以忍受 但只要這點沒做到 就絕對不要投資-----
為什麼要買成長股?
成長股可以在10年就翻好幾倍,但是便宜股頂多便宜50%
要買成長股 而非買便宜股
便宜股過幾年可能倒虧 幾年後還會跌到你的買價
別想要在家研究報表就能賺錢 你要走出去
引起別人的興趣 這樣別人才會將事情告訴你
實際去公司走走
要相當了解有關的原則 才能找到真正的專家 才不會被冒充內行的人欺騙
要找顧問 要看他的投資紀錄 要確定他的誠信沒問題
並看他在空頭時的紀錄有沒有打敗平均
只看他多頭時的表現很危險 因為他有可能是亂壓飆股運氣好
投資股票要把目標放在長期的厚利上 別賺蠅頭小利
選擇大型績優股還是年輕小型股?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
一般人投資股票的錢只能是閒錢
要只賺股利還是承受風險賺大錢 沒有一定答案 但我選後者
據統計 投資5~10年 後者賺得多的多
要了解公司的每個主要部門在做什麼
他們的計劃是什麼 他們的產品是什麼 這個產品在它的領域的地位又是什麼
管理階層夠不夠強 讓這些計畫運作的好
要在還沒賺錢 但你認為以後會賺錢時 去買股票 (這時候才是低點)
傑出公司發生問題時 是買進時機
除了推出新產品和複雜的工廠開始運轉會出現問題外
發生其他問題時也可能是買進時機
例如中西部一家電子公司原本以勞資關係十分融洽著稱
但由於規模成長 公司調整對待員工的方式 導致勞資摩擦 怠工式的罷工 生產力低落
偏偏公司又誤判某種新產品的市場潛力 因此盈餘驟降 股價也一樣
非常能幹和足智多謀的管理階層馬上擬訂計畫 矯正這種狀況
雖然計畫在幾周內就完成 但要付諸實行卻要很久
這些計畫的成果展現在盈餘報表上 要一年半的時間
在這之前就是買點
願意深入表層去觀察真正發生什麼事的人
才能以便宜的價格 買到會上漲好幾年的股票
才能以便宜的價格 買到會上漲好幾年的股票
投資人應買進的公司 是在非常能幹的管理階層領導下做事的公司
他們一定會有暫時性的失誤 之後才否極泰來
如果你認為股價重挫 幾個月內就能解決問題 那這就是買點
適合投資的公司 盈餘即將大幅改善 但盈餘增加的展望還沒有推升股價 這就是買點
那投資人在選買點時 是不是要完全忽略景氣循環?
把重點放在選擇優秀的公司 景氣循環非常難預測 除了真的過熱 那就不該買
優秀的公司多頭漲更多 空頭也抗跌
資金不要押太滿 留一些等加碼
為什麼我認為股價不能預測?
透過研究經濟資料 企業景氣循環 未來的資金利率走向 來預測股市高低點 非常愚蠢
我認為股市走勢不可預測 說能預測的人 表現上講得頭頭是道 其實跟算命仙沒兩樣
不要一直擔心景氣循環
其實有5種影響股市的力量
1. 景氣循環
2. 利率趨勢
3. 政府對投資和私人企業的整體態度
4. 通貨膨脹的長期趨勢
5. 新發明和新技術影響舊行業 (這個可能最猛)
這些力量很少同時把股價推往同一個方向 而且沒有任何一股力量的重要性長期遠高於另一種力量
所以這些影響力很複雜和多樣化 你根本無法預估
所以最簡單的 就是確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資時 就放手去投資
別被推測而產生的恐懼或希望 影響你的決定
不要亂賣好股票,你會買不回來
就老公司而言 主要工作都已上軌道
投資人可以觀察這家公司的生產 銷售 成本會計作業程序
管理團隊的運作情形 及營運上其他所有的層面
但新公司你無從觀察 只能看他的運作藍圖
投資這樣的年輕公司風險很大
你發現弱點 也不能提供資源來改善
把蛋放到太多籃子裡 一定會有很多蛋沒放進好籃子
而且我們不可能把蛋放進去後 時時盯住所有的籃子
不在特定的價格買 而在特定的日子買
5. 不要隨群眾起舞
不要管金融圈的看法 自己判斷 反而能找到錯估的機會
----
何時賣出?只有3個理由
1. 一開始你買錯了 而且情況愈來愈明顯
這個是難在你要承認錯誤 別寄望有一天能夠"至少打平"
所以發生錯誤時要當機立斷 認賠賣出 把錢轉投資到合適的股票
當然 這需要高超的技能 知識和判斷力
重點不是有沒有賠小錢 而是有沒有錯失賺到大錢的機會
但發生虧損時 要仔細檢討每個錯誤 從中得到教訓
2. 這家公司和你當初買它時 已經變了
通常有兩個原因:
(1) 管理階層退步:開始怠惰 不像以前那像拼 或新的主管太弱 這種狀況請立即賣出
(2) 產品退步:一開始產品成長驚人 但飽和後就不再成長 也沒辦法開拓新產品
如果和前面15點標準嚴重脫節 也要賣出
但這種狀況不用像(1)賣的那麼急 你可以等到有更好的標的再賣
未來會不會再成長 你可以問自己下次景氣高點的EPS增幅
有沒有辦法和上次景氣高點的EPS增幅一樣大
3. 你看到更好的股票
但這要很小心 你要非常確定換股會更好
擔心大盤可能如何而延後買進優秀公司的股票 會損失慘重
因為每個人對大盤的未來走勢 都是猜測
不要憂慮普通的空頭市場可能來襲 就賣掉出色的股票 這樣你絕對買不回來(用你賣掉的價格)
也不要因為價格漲很高就賣股票 什麼叫高本益比?
我們都試圖以很高的準確度去衡量某些東西 但實際上我們不可能辦到
投資人根本無法評估未來兩年EPS是多少 頂多只能說 "大致相同" "略為上升" "上升很多"
其實連管理階層都不知道未來會賺多少 太多變數了 根本不可能預測的準
如果亂賣股票 你要付出很高的資本利得稅
最好的方式 就是找到頂尖的公司 然後永遠不需要賣股票!
(這點我做個說明
因為美國股票要繳資本利得稅
所以巴菲特一定算過 這樣頻繁買賣會不划算
而且他多半是收購 所以頻繁買賣會有個嚴重的缺點
就是當初這些賣方是把自己的畢生心血交給巴菲特
是巴菲特承諾 波克夏是個好的歸宿 不會亂賣 也不會去干涉經營
這是巴菲特能夠以合理價收購到卓越的公司的關鍵之一
對公司經營者來說 即便巴菲特的出價不是最高 也願意賣他
巴菲特可不會為了短期的高利潤 而毀了這點
這樣他會傷害自己的信用 以後就收購不到了
但我們小散戶沒有這些問題 所以在做資金分配時 應把這些點納入考量)
投資人五不原則
1. 不買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
就老公司而言 主要工作都已上軌道
投資人可以觀察這家公司的生產 銷售 成本會計作業程序
管理團隊的運作情形 及營運上其他所有的層面
更重要的 他能取得其他高手的意見 因為他們觀察這間公司很久了
但新公司你無從觀察 只能看他的運作藍圖
年輕公司往往由一兩個人主導 他們可能某方面很強
但欠缺其他不可或缺的能力 可能是發明家或生產高手 但完全不會行銷
但欠缺其他不可或缺的能力 可能是發明家或生產高手 但完全不會行銷
投資這樣的年輕公司風險很大
你發現弱點 也不能提供資源來改善
所以一般散戶絕對不要買進創業公司 無論他看起來多好
2. 不要因為一支好股票在店頭市場交易 就棄之不顧
(這點做個補充
投資的機會來源 當然是愈多愈好
甚至不用侷限在上市櫃公司
巴菲特年輕時也買過農地 也買過一座橋的所有權
甚至不用侷限在上市櫃公司
巴菲特年輕時也買過農地 也買過一座橋的所有權
如果我家隔壁有家老王牛肉麵
老王牛肉麵是我全世界吃過最好吃的 而且價格公道
每年的盈餘不斷成長
老王也是個老實人 懂經營之道
整天只想著如何做出全世界最好吃的牛肉麵
把錢當身外之物
整天只想著如何做出全世界最好吃的牛肉麵
把錢當身外之物
重點是他肯用本益比3倍賣我
那我一定會梭哈)
3. 不要因為你喜歡某公司年報的格調 就去買該公司的股票
不要看到年報的用字遣詞寫的很吸引人就去買他的股票 要深入觀察事實
4. 不要因為公司的本益比高 便表示未來的盈餘成長已大致反映在價格上
重點是徹底了解一家公司的經營特質 特別是考慮幾年後的情形
如果未來暴衝盈餘只是曇花一現 而且也找不出新財源 那他的高本益比以後就會跌到平均
如果這家公司高瞻遠矚 不斷開發新財源 那就能一直享有高本益比
5. 不要錙銖必較
為了省小錢沒買到優秀股 損失慘重
如果看到好股票 直接用市價買進
投資人另五不原則
1. 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
把蛋放到太多籃子裡 一定會有很多蛋沒放進好籃子
而且我們不可能把蛋放進去後 時時盯住所有的籃子
分散原則是股票本身的特質而定
有些公司 如大部分大型化學品製造商 本身就有很大的分散程度
雖然產品都叫化學品 但許多具有完全不同行業產品的大部分特性
有些可能和不同的競爭對手一較長短 賣給不同類型的客戶
有時單是一種化學品 客戶群卻分布很廣
公司管理人員的廣度和深度也很重要 (公司脫離一人管理的程度)
高度景氣循環的行業 比較需要分散
不同類型的股票才有分散效果
有三種類型的股票:a. 績優股 b. 中型成長股 c. 有潛力的小公司
分析過程非常複雜 要了解公司的一切業務 了解整個產業狀況
投資c股票時 要是閒錢 不可超過總資金5% 不是翻很多倍 就是歸零
不要只顧分散 重點是只有最好的股票才買
2. 不要擔心在戰爭陰影籠罩照下買股票
戰爭會通貨膨脹 現金便不值錢 股價下跌 更應該買股票
3. 不要管過去的股價
過去幾年的股價統計沒有意義 重要的是要對未來的情況做評估
過去的EPS跟未來的EPS沒有關係
4. 買進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 除了考慮價格 不要忘了時機因素
不在特定的價格買 而在特定的日子買
不要管金融圈的看法 自己判斷 反而能找到錯估的機會
投資人應探討當時金融圈對整個行業和他打算買進的特定公司盛行的看法
如果金融圈對其低估 則有機會賺錢
投資人要確定何者是會持續下去的基本面趨勢 何者只是一時的狂熱
這些狂熱可能持續好幾年 但最終會回來
一個人如果有能力透視絕大多數人的看法 發現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就能獲得高報酬
金融圈通常很慢才看出基本面已經發生變化 除非有知名事件發生
----
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
第一個構面
生產成本要是最低的製造商
要有高於水準的利潤率 這樣才有餘力去研發 而不用募資
要有強大的行銷組織
要能看清最新的消費者口味 並能設法讓潛在顧客知道你的產品哪裡好
不管是打廣告 請推銷員 等行銷方法 都要能嚴密控制 衡量成本效益 不然會:
1. 失去原本的大量業務
2. 成本大幅增加 導致獲利縮小
3. 不同產品線的利潤率不同 無法組成最高的利潤組合
要有傑出的研究和技術能力
生產更好的產品和用比以前更好的方法和更低的成本 提供服務
例如銀行業引進電腦以幫助會計和記帳
不能隨便開發新產品 只能開發顧客需求大的產品 要賣得出去
所以要能控制研發 行銷 生產部門的關係 讓他們密切聯繫
但是又不能控制過度 以免扼殺創意
要有優秀的財務規劃能力
財務人才知道每樣產品能賺多少錢 就能盡最大努力賺最多錢
深切了解每項成本因素所占的份量
而且不僅知道生產的成本 也知道銷售和研究的成本
即使微不足道的營運活動 也知道那些地方值得特別努力去降低成本
方法可能是技術創新或調整人員
最重要的 傑出的公司透過精湛的預算和會計作業
能夠創造早期警報系統
很快察覺威脅利潤計畫的不利影響因素 並採取矯正行動
避免災難發生
總之
公司要是成本最低的製造商 有出色的行銷和財務能力
並展現優於一般水準的技能 善於處理相關的管理問題
從他的研究單位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公司還要能
1. 源源不斷開發有利潤的新產品 彌補舊產品因其他公司技術創新而被淘汰
2. 有能力以相當低的成本生產 讓利潤和營業額成長的一樣快
3. 有能力銷售這些新產品
要找成長的公司 沒有什麼穩定的公司 不進則退 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
第二個構面
執行長致力於長期成長 身邊有一群能力很強的團隊
並大量授予職權 要他們主持公司的各個部門和職能
這些人不能內鬥 而是要攜手合作 為公司的目標努力
高階管理人員要花時間尋找和訓練合格和熱情的新人
盡量從內部擢升人才 除非找不到特殊專業人才 偶而引進外人也能有新的刺激
但公司要有一套訓練的方式
如果第一號人物和第二名 第三名的薪水差太多 可能代表獨撐大局 要小心
公司一定要具備3要素:
1. 公司必須體認他置身的世界 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
不能墨守成規 每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做事方式 都要一再地去檢視和挑戰
主動追求創新 而不是遇到危機才想辦法
不能光靠高階人員循循善誘 說一動做一動 公司要取得中階人員持續的合作
2. 公司必須持續不斷努力 讓每個階層的員工
從新進到最高階人員 覺得公司是工作的好場所
而且那是真實的感覺 不是宣傳之詞
確定每位員工都獲得合理的尊重和關懷
有很多讓員工效忠的方法 養老金和利潤分享計畫 良好的溝通也是
讓每個人確切知道公司在做什麼 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這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摩擦
讓員工覺得任何人都可以向上級表達自己的不滿 不用遭到懲處
讓員工覺得他們
(1) 真正參與決策 不是聽令於他人做事
(2) 獲得物質上的獎賞和精神上的榮耀與認可
但這些看似簡單 但做起來要很小心 做不好有可能會有反效果
3. 管理階層必須願意以身作則 遵守公司成長所需的戒律
不能短視 優先要務是抑制立即獲取最高的利潤 希望今天花的1元 未來賺回好幾元
包括雇用和訓練新人 或放棄短期訂單 建立客戶長期的忠誠等
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
第一個構面
生產成本要是最低的製造商
要有高於水準的利潤率 這樣才有餘力去研發 而不用募資
要有強大的行銷組織
要能看清最新的消費者口味 並能設法讓潛在顧客知道你的產品哪裡好
不管是打廣告 請推銷員 等行銷方法 都要能嚴密控制 衡量成本效益 不然會:
1. 失去原本的大量業務
2. 成本大幅增加 導致獲利縮小
3. 不同產品線的利潤率不同 無法組成最高的利潤組合
要有傑出的研究和技術能力
生產更好的產品和用比以前更好的方法和更低的成本 提供服務
例如銀行業引進電腦以幫助會計和記帳
不能隨便開發新產品 只能開發顧客需求大的產品 要賣得出去
所以要能控制研發 行銷 生產部門的關係 讓他們密切聯繫
但是又不能控制過度 以免扼殺創意
要有優秀的財務規劃能力
財務人才知道每樣產品能賺多少錢 就能盡最大努力賺最多錢
深切了解每項成本因素所占的份量
而且不僅知道生產的成本 也知道銷售和研究的成本
即使微不足道的營運活動 也知道那些地方值得特別努力去降低成本
方法可能是技術創新或調整人員
最重要的 傑出的公司透過精湛的預算和會計作業
能夠創造早期警報系統
很快察覺威脅利潤計畫的不利影響因素 並採取矯正行動
避免災難發生
總之
公司要是成本最低的製造商 有出色的行銷和財務能力
並展現優於一般水準的技能 善於處理相關的管理問題
從他的研究單位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公司還要能
1. 源源不斷開發有利潤的新產品 彌補舊產品因其他公司技術創新而被淘汰
2. 有能力以相當低的成本生產 讓利潤和營業額成長的一樣快
3. 有能力銷售這些新產品
要找成長的公司 沒有什麼穩定的公司 不進則退 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
第二個構面
執行長致力於長期成長 身邊有一群能力很強的團隊
並大量授予職權 要他們主持公司的各個部門和職能
這些人不能內鬥 而是要攜手合作 為公司的目標努力
高階管理人員要花時間尋找和訓練合格和熱情的新人
盡量從內部擢升人才 除非找不到特殊專業人才 偶而引進外人也能有新的刺激
但公司要有一套訓練的方式
如果第一號人物和第二名 第三名的薪水差太多 可能代表獨撐大局 要小心
公司一定要具備3要素:
1. 公司必須體認他置身的世界 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
不能墨守成規 每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做事方式 都要一再地去檢視和挑戰
主動追求創新 而不是遇到危機才想辦法
不能光靠高階人員循循善誘 說一動做一動 公司要取得中階人員持續的合作
2. 公司必須持續不斷努力 讓每個階層的員工
從新進到最高階人員 覺得公司是工作的好場所
而且那是真實的感覺 不是宣傳之詞
確定每位員工都獲得合理的尊重和關懷
有很多讓員工效忠的方法 養老金和利潤分享計畫 良好的溝通也是
讓每個人確切知道公司在做什麼 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這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摩擦
讓員工覺得任何人都可以向上級表達自己的不滿 不用遭到懲處
讓員工覺得他們
(1) 真正參與決策 不是聽令於他人做事
(2) 獲得物質上的獎賞和精神上的榮耀與認可
但這些看似簡單 但做起來要很小心 做不好有可能會有反效果
3. 管理階層必須願意以身作則 遵守公司成長所需的戒律
不能短視 優先要務是抑制立即獲取最高的利潤 希望今天花的1元 未來賺回好幾元
包括雇用和訓練新人 或放棄短期訂單 建立客戶長期的忠誠等
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
第三個構面
護城河:企業本身的特性 是不是有某些與生俱來的特質
可以在未來一直維持高於平均的利潤率
這很重要 因為這樣才有餘力去開發新產品
有兩種方法:
1. 獨佔 通常是專利
2. 營運遠比其他公司有效率
規模經濟很有優勢 但是要有出色的管理能力 因為公司愈大 效率愈差
要有規模優勢 通常是搶先推出滿足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再配上夠好的行銷 售後服務 產品開發 有時候還要廣告
例如金寶濃湯因為很大 可以在各地設裝罐廠
所以供應商把產品送到裝罐廠的距離短 裝罐廠送貨到零售商的距離也短
但小公司只有一家裝罐廠 要送到全國 成本就比較高
而且金寶濃湯品牌大 零售商也比較願意賣
要維持高於平均的利潤率 規模不是唯一因素
也有可能靠行銷或銷售等領域 維持高於平均的利潤率
例如讓客戶養成習慣 在再訂購單幾乎自動標明產品的規格 對手如果想學 很困難
但條件是:
1. 產品的品質和可靠性要很有聲譽
而且
a. 客戶認為這些產品非常重要 才能執行本身的業務
b. 買到爛產品損失慘重 所以不會亂換牌子
c. 競爭對手市占率低 公司幾乎在主宰地位
d. 在客戶的總營運成本中 這項產品只占一小部分 所以就算對手的價格比較便宜 也不會想換
因為如果換到不好的 風險很大
2. 他必須有某種產品 可以賣給很多小客戶 而不是只賣給大客戶
而且這些客戶非常專業化 很難靠廣告媒體去影響
只能靠消息靈通的業務員才能賣 但是每個訂單的量都很小 所以對手這樣做划不來
除非有重大的技術變遷 不然領導地位的公司很難被撼動
利潤率不用是別人的好幾倍 這樣會引來競爭對手 只要比別人高個2~3%就可以了
總之 我們要問:
這家公司能做什麼事 其他公司做不到?
第四個構面
任何個股相對於整體股市 每次價格大幅波動 都是因為金融圈對那支股票的評價發生變化
短期而言 股市是個投票機
金融圈對於一支股票的評價 有可能高估好幾年 不過泡沫總會破掉
別因為漲太高就賣 對於優秀股而言 你會買不回來
買進價格合理的優秀股 遠勝過價格便宜的平庸股
因為便宜就買很危險
金融圈的評價 由3個面向構成:
1. 對股市的評價
2. 對某公司所處行業的評價
3. 對公司本身的評價
金融圈容易錯估 可透過看報紙來看市場評價 但重點是要花時間研究 去發現有沒有錯估的產業
你一定要清楚你要投資的股票所處的行業的市場評價
別以為用單純的本益比等數字 就可以看出股票高估或低估
未來的盈餘繼續成長的可能性愈高 就可以享有高本益比
本益比實際上的變化
不是受實際發生的事實影響 而是源自於市場目前相信什麼事情會發生
高點會再高 低點會更低
別以為過去股價在某一個價格區間 這就是所謂的高低點
股價到底是便宜還是太高 唯一真正的檢定標準
不是目前的價格相對於以前的價格是高是低
而是這家公司的基本面顯著高於或低於目前市場的評價
(價值 vs. 價格)
對整體股市的評價 以利率最重要
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
第三個構面
護城河:企業本身的特性 是不是有某些與生俱來的特質
可以在未來一直維持高於平均的利潤率
這很重要 因為這樣才有餘力去開發新產品
有兩種方法:
1. 獨佔 通常是專利
2. 營運遠比其他公司有效率
規模經濟很有優勢 但是要有出色的管理能力 因為公司愈大 效率愈差
要有規模優勢 通常是搶先推出滿足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再配上夠好的行銷 售後服務 產品開發 有時候還要廣告
例如金寶濃湯因為很大 可以在各地設裝罐廠
所以供應商把產品送到裝罐廠的距離短 裝罐廠送貨到零售商的距離也短
但小公司只有一家裝罐廠 要送到全國 成本就比較高
而且金寶濃湯品牌大 零售商也比較願意賣
要維持高於平均的利潤率 規模不是唯一因素
也有可能靠行銷或銷售等領域 維持高於平均的利潤率
例如讓客戶養成習慣 在再訂購單幾乎自動標明產品的規格 對手如果想學 很困難
但條件是:
1. 產品的品質和可靠性要很有聲譽
而且
a. 客戶認為這些產品非常重要 才能執行本身的業務
b. 買到爛產品損失慘重 所以不會亂換牌子
c. 競爭對手市占率低 公司幾乎在主宰地位
d. 在客戶的總營運成本中 這項產品只占一小部分 所以就算對手的價格比較便宜 也不會想換
因為如果換到不好的 風險很大
2. 他必須有某種產品 可以賣給很多小客戶 而不是只賣給大客戶
而且這些客戶非常專業化 很難靠廣告媒體去影響
只能靠消息靈通的業務員才能賣 但是每個訂單的量都很小 所以對手這樣做划不來
除非有重大的技術變遷 不然領導地位的公司很難被撼動
利潤率不用是別人的好幾倍 這樣會引來競爭對手 只要比別人高個2~3%就可以了
總之 我們要問:
這家公司能做什麼事 其他公司做不到?
第四個構面
任何個股相對於整體股市 每次價格大幅波動 都是因為金融圈對那支股票的評價發生變化
短期而言 股市是個投票機
金融圈對於一支股票的評價 有可能高估好幾年 不過泡沫總會破掉
別因為漲太高就賣 對於優秀股而言 你會買不回來
買進價格合理的優秀股 遠勝過價格便宜的平庸股
因為便宜就買很危險
金融圈的評價 由3個面向構成:
1. 對股市的評價
2. 對某公司所處行業的評價
3. 對公司本身的評價
金融圈容易錯估 可透過看報紙來看市場評價 但重點是要花時間研究 去發現有沒有錯估的產業
你一定要清楚你要投資的股票所處的行業的市場評價
別以為用單純的本益比等數字 就可以看出股票高估或低估
未來的盈餘繼續成長的可能性愈高 就可以享有高本益比
本益比實際上的變化
不是受實際發生的事實影響 而是源自於市場目前相信什麼事情會發生
高點會再高 低點會更低
別以為過去股價在某一個價格區間 這就是所謂的高低點
股價到底是便宜還是太高 唯一真正的檢定標準
不是目前的價格相對於以前的價格是高是低
而是這家公司的基本面顯著高於或低於目前市場的評價
(價值 vs. 價格)
對整體股市的評價 以利率最重要
發展投資哲學:找到好師父
拜訪公司不能只參觀工廠 一定要和管理階層深聊
優秀公司不只是發明好產品 有效率製造產品
還要有傑出的銷售能力 以及評估客戶需求的變化
看一家公司的書面財務紀錄 不足以研判是否可以投資
要能直接從熟悉那家公司的人口中 了解那家公司的經營情形
自己去認識內部人員 或透過第三者 你對他有信心 他又很熟那家公司
我在經濟大蕭條前買了便宜但不優秀的股票 死得很難看
但智者和愚者的差別 就是智者能從錯誤中學習
不管你多會推理 你沒有真的買 沒有抱牢 也沒有用
1931年 我並沒有把 當場深度訪談 定為必做的事
對於較遠地方的公司 我做的不夠勤快 去認識和評估他們的管理階層
公司的人員素質非常重要 有2種相當不同的特質:
1. 企業經營能力:
(1) 高效率處理日常事務,包括提高生產效率、密切注意應收帳款催收情形...等等
(2) 前瞻未來和擬定長期計畫的能力,保持企業成長,避免災難
2. 誠信正直:
管理階層要A錢太容易了 而且不誠實的管理階層不可能培養一群熱情洋溢 忠誠奉獻的團隊
不要盲從 持反對意見很重要 但是要很確定自己是對的 你一定要有某種計量檢測方法
我訂下三年規則 除非股票改變 不然我會給一支股票三年的時間 不管中間的波動
我過去也嘗試過作波段操作 嘗試買低賣高 但後來去分析這些行為 愈看愈蠢
和抱牢成長股比起來 買低賣高的風險高 利潤低
不要在意一點點的買價或賣價 確定要買就用市價單就對了
錙銖必較 機會飛掉
請教該行業專家
當我想投資化學工業 我花了很多時間 找了凡是對這個複雜行業非常了解的人 和他們深聊
這些人有:經銷多家大公司產品線的經銷商、大學化學系教授(他們和化學業內人士很熟)
甚至找到一些大建設公司 因為他們替各式各樣的化學製造商興建廠房
這些人後來都證明是非常珍貴的資訊來源
有了這些資訊 再加上分析一般的財務資料 便把範圍從三家縮小成一家:道氏化學公司
我問道氏:公司面對最重要的長期問題是什麼?
道氏總裁:在我們成長的很大時 必須避免官僚 像軍隊那樣
而且維持非正式關係 讓不同階層和不同部門的人員 繼續以完全非結構性的方式彼此溝通
同時不致造成行政管理上的混亂
道氏限制自己生產的化學產品線 必須有合理的機會 在這個領域成為最有效率的製造商
原因是數量較多 化學工程設計較好 對產品有更深入的瞭解等
人的因素很重要 有必要盡早找出才華洋溢的人才 把道氏特有的政策和作業程序灌輸給他們
如果人才在本職上發揮得不好 則盡一切努力 給他們合理的機會 嘗試去做可能比較適合他們個性的事情
道氏創辦人:
1. 絕不要擢升沒犯過一些錯誤的人 因為這等於擢升從來沒做過什麼事的人
要有大成就 就要有開路先鋒精神 兼具創新和實用 這難免會失敗 但不敢創新 只隨群眾起舞 遲早被淘汰
2. 如果某件事你沒辦法做得比別人好 那就不要做
有時候我也對自己的原則執行不夠徹底 導致賠錢
有時候也忍不住受到群眾的誘惑 在高檔時買了一些股票 導致賠錢
小心待在能力圈 別碰不熟的領域
股市可能下跌時 也別亂賣股票 因為短期景氣根本超難預測 如果你亂賣優秀公司 就買不回來了
再說一次 短期進出非常蠢 不可能預測短期走向
別太在意股利 如果公司有好好利用盈餘 那以後賺更多
結論
1. 買進的公司 有按部就班的計畫 使盈餘長期大幅成長 而且內在的特質讓其他新加入者很難模仿
2. 集中全力買失寵的公司 才有機會撿便宜
3. 抱牢股票直到公司的根本特質改變或公司的成長率無法再高於平均(飽和) 絕不因為漲太高就亂賣
4. 別太在意股利 重點是高成長
5. 再強的人都會犯錯 重點是認錯 買錯的股票就砍 讓對的股票倍增
6. 優秀的公司便宜的價格很難等 等到就要重押 最多買十種股票
7. 不要盲從 也不要為反對而反對 重點是獨立思考
8. 努力工作 勤奮不懈 誠信正直
-----
好公司的特質
功能因素:
1. 公司的產品或服務 成本要是同行最低的
a. 損益平衡點最低 所以在景氣差時能存活下去 並等對手倒閉後 強化市場和訂價地位
b. 因為利潤率高於平均 所以能有餘力開發新產品 不需借錢
2. 隨時以顧客為重 發現客戶的需求變化 並源源不絕推出新產品
3. 卓越的行銷能力,要能讓顧客解釋為什麼要買你的產品 並隨時監控 投入行銷的c/p值
4. 要有強大及正確的研究能力 以生產更好的商品
5. 研究的成效要好 要有市場/利潤意識 和 強大的團隊
6. 要有強大的財務能力
a. 掌握良好的成本資訊 才能把力氣花在賺最多的產品
b. 成本制度要能明確指出哪一次的生產 行銷 研究的運用效率差
c. 嚴格控制固定和營運資金的投資
7. 要有財務預警系統 提前找出可能危及利潤計畫的因素 讓公司有時間可以及早改正
人的因素:
1. 領導者要有 剛毅果決 的創業家個性 並結合 原創性構想 和 技能
2. 執行長身邊要有一群超強團隊 並充分授權 彼此團結合作
3. 用心吸引低階的優秀經理人 訓練他們負更大的責任
功能因素:
1. 公司的產品或服務 成本要是同行最低的
a. 損益平衡點最低 所以在景氣差時能存活下去 並等對手倒閉後 強化市場和訂價地位
b. 因為利潤率高於平均 所以能有餘力開發新產品 不需借錢
2. 隨時以顧客為重 發現客戶的需求變化 並源源不絕推出新產品
3. 卓越的行銷能力,要能讓顧客解釋為什麼要買你的產品 並隨時監控 投入行銷的c/p值
4. 要有強大及正確的研究能力 以生產更好的商品
5. 研究的成效要好 要有市場/利潤意識 和 強大的團隊
6. 要有強大的財務能力
a. 掌握良好的成本資訊 才能把力氣花在賺最多的產品
b. 成本制度要能明確指出哪一次的生產 行銷 研究的運用效率差
c. 嚴格控制固定和營運資金的投資
7. 要有財務預警系統 提前找出可能危及利潤計畫的因素 讓公司有時間可以及早改正
人的因素:
1. 領導者要有 剛毅果決 的創業家個性 並結合 原創性構想 和 技能
2. 執行長身邊要有一群超強團隊 並充分授權 彼此團結合作
3. 用心吸引低階的優秀經理人 訓練他們負更大的責任
要升官 先找內部人才 用空降部隊是個警訊
4. 整個組織 瀰漫 創業家精神
5. 成功的公司 有一些獨特 的人格特質 做事情有一些特別的方法
6. 管理階層 必須體會世界愈變愈快
a. 每一種傳統 每一種已被接受的做事情方式 都要重新檢討 找更好的方法
b. 改變難免有風險 把風險降到最低 冒險去做
7. 公司要真誠 腳踏實地 不斷努力 讓每個員工 相信公司真的是個好地方
a. 對待員工的方式 讓他們覺得受到尊重
b. 公司的工作環境和福利 能激勵士氣
c. 員工能在不恐懼的狀況下表達不滿 並能期待公司的適當回應
d. 適時的讓員工參與決策 而且是好點子的重要來源
8. 管理階層願意嚴守戒律 犧牲目前的利潤 追求成長
企業特質:
1. 高利潤會帶來競爭 抑制競爭的方式 是以很高的效率營運 使對手知難而退
2. 規模效率的優點 會被官僚的低效率抵銷 領導人要能處理此事
3. 搶進新產品市場的第一不容易 有些公司就是有先天優勢
4. 各種產品並非互不相干 每種產品都在間接競爭 價格一有變動
即使經營良好的低成本公司 一些產品也可能失去吸引力
5. 在根基穩固的競爭對手已有強大地位的市場領域 很難推出優異的新產品
除非以嶄新的方式結合不同的科技部門 比較有機會
6. 要成為業界領導 科技只是其中一條路 還要能培養消費者的忠誠 提供卓越的服務
4. 整個組織 瀰漫 創業家精神
5. 成功的公司 有一些獨特 的人格特質 做事情有一些特別的方法
6. 管理階層 必須體會世界愈變愈快
a. 每一種傳統 每一種已被接受的做事情方式 都要重新檢討 找更好的方法
b. 改變難免有風險 把風險降到最低 冒險去做
7. 公司要真誠 腳踏實地 不斷努力 讓每個員工 相信公司真的是個好地方
a. 對待員工的方式 讓他們覺得受到尊重
b. 公司的工作環境和福利 能激勵士氣
c. 員工能在不恐懼的狀況下表達不滿 並能期待公司的適當回應
d. 適時的讓員工參與決策 而且是好點子的重要來源
8. 管理階層願意嚴守戒律 犧牲目前的利潤 追求成長
企業特質:
1. 高利潤會帶來競爭 抑制競爭的方式 是以很高的效率營運 使對手知難而退
2. 規模效率的優點 會被官僚的低效率抵銷 領導人要能處理此事
3. 搶進新產品市場的第一不容易 有些公司就是有先天優勢
4. 各種產品並非互不相干 每種產品都在間接競爭 價格一有變動
即使經營良好的低成本公司 一些產品也可能失去吸引力
5. 在根基穩固的競爭對手已有強大地位的市場領域 很難推出優異的新產品
除非以嶄新的方式結合不同的科技部門 比較有機會
6. 要成為業界領導 科技只是其中一條路 還要能培養消費者的忠誠 提供卓越的服務
<非常潛力股>金石堂連結
按讚分享好觀念
推薦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