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歡彼得林區的寫作風格
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就能闡述有智慧的洞見
期許自己的寫作,也能像彼得林區一樣
不故弄玄虛,完全避開艱澀術語
你要追蹤公司的未來成長來自何處?是否趨緩?
一輩子只要抓到幾次大贏家就夠了
我的投資組合有1千多支,
我是靠這些5倍、10倍,和較少見的20倍股,讓我的基金超越其他對手
我還要發掘很多這種股票才行
但小散戶只要抓到一支,就能發財
如果你在絕望中賣出,一定會賣在低價
不要預測景氣
不要預測股市短期方向
那些都不會準
我唯一的買進訊號,就是我喜歡的公司在可以接受的價位
持續追蹤你持有的公司
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找到你的優勢
如果你在化學業工作
你就會比別人更早知道聚氯乙烯的價格在漲
而且同業的存貨正在減少
你也知道這種原諒的生產商沒有新的競爭者
這些情報都代表,現存的原料商將會賺更多錢
如何投資穩定成長股?
我會買一些穩定成長股,這些公司長年獲利成長率在10~12%
本益比是關鍵
波段操作,賺約30~50%獲利了結
這些公司在經濟衰退時,會較抗跌
只要本益比超過正常水準,我就賣
如何投資快速成長股?
快速成長的公司 不一定要在快速成長的產業
有些公司能在緩慢成長的產業之中,快速成長
例如速食業的塔可貝爾、零售業的Walmart、服飾業的Gap
小的快速成長股,風險是怕做不起來破產
大的快速成長股,風險是如果成長趨緩,股價就會大跌
要了解如何維持快速成長,是否該模式能成功複製到其他地區
並密切注意成長趨緩的時機
不要在證實可以成功複製在其他地區以前 就先買股票
不要投資一家未經市場檢驗的公司
確定一點不嫌晚
翻倍股就要從快速成長股裡面找
訣竅是推算這家公司何時會停止成長,以及你要花多少錢,買這家公司的成長
我最喜歡的盈餘成長率在20~25%之間
如果太熱門,下場通常不好
非成長型產業中的中度快速成長公司(20~25%),是最理想的投資目標
快速成長股 只要盈餘持續成長,我就會一直抱著
如果有2支快速成長股,一支已經漲了50%,但他的題材有些疑慮,我就會賣掉換另一支
賣出訊號:
新店面的銷售不好
管理層辭職加入對手
管理層開始跟媒體吹噓公司前景好
本益比超過30倍
如何投資景氣循環股?
"時機"是投資景氣循環股的關鍵
汽車、輪胎、航空、鋼鐵、化工...
我最近看到汽車銷售量首度回升
通用汽車賣得不錯
而且過去一年半
通用關閉了五個效率不佳的裝配廠,削減20%的勞工成本
盈餘要大幅回升了
密切注意存貨的狀況,與市場的供需
留意新加入的對手
如果在景氣衰退跌得愈深,那麼在復甦時就會愈好
如果在錯的時機買景氣循環股,碰上了衰退,會賠很慘
預測景氣循環何時上升,比何時走下坡要簡單多了
在基本面轉壞,股價上漲時,就要賣出
ex:成本開始大幅上揚,公司產能全滿,開始花錢擴充產能
並轉進基本面較好且股價下跌者
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ex:石油、鋼鐵
通常會在盈餘出問題的前幾個月先行下滑
高度競爭的產業對景氣循環股很不好,會殺價競爭
如何投資資產股?
找那些土地和有價值的資產 遠遠被低估的公司
無形資產 例如有價值的品牌,雖然每年被攤銷,但其實愈來愈有價值
所以本業盈餘被攤銷所低估,只要攤銷期結束,盈餘就會提高
藥品專利權雖然只有17年,但就算到期了只要稍加改良,還能再申請專利
子公司的價值被低估
轉機股的稅賦優勢可能是一種隱藏資產
如何投資轉機股?
轉機股如果抓對了,會賺很多,但此為高難度動作,要很有把握才行
投資"轉機股"的理由有幾個:
1. 先確定不會破產,破產了就會吃歸零膏
例如彼得林區在買克萊斯勒之前,已經確定政府會救,不會讓他倒
2. 之前管理層腦殘亂投資,導致新產品大虧,但本業還是很好
現在知錯了,結束虧損事業,盈餘就會大幅回升
3. 之前該產業供過於求,殺價流血競爭,導致大家都慘兮兮
但後來該倒的都倒了,我們判斷未來為供不應求,價格回升
1. 先確定不會破產,破產了就會吃歸零膏
例如彼得林區在買克萊斯勒之前,已經確定政府會救,不會讓他倒
2. 之前管理層腦殘亂投資,導致新產品大虧,但本業還是很好
現在知錯了,結束虧損事業,盈餘就會大幅回升
3. 之前該產業供過於求,殺價流血競爭,導致大家都慘兮兮
但後來該倒的都倒了,我們判斷未來為供不應求,價格回升
大客戶的銷售趨緩,是警訊
股市沒有什麼一貫的原則
坊間聽到了"賠一成就停損"、"賺一倍就賣掉"、"兩年後賣掉"
這些規則都很蠢
世上沒有一種普遍性的法則,可以套用在所有股票上
如果有兩家公司讓我選
一家在高度競爭且複雜的產業,財務健全、經營完善
一家在平凡簡單、馬馬虎虎、競爭不高的產業
我選擇後者
因為這種公司容易研究
我吃了一輩子的甜甜圈、換了一輩子的輪胎,我對這些產品有概念
如果換成雷射光束或微處理器,那我可就抓瞎了
白癡都能經營的事業,就是完美公司的特徵
有以下幾種特質:
1. 聽起來很無聊、甚至可笑
ex: 資源回收、瓶蓋與封口、建材拌料、清理汽車零件、塑膠叉子與吸管
2. 分拆公司,成為新事業
3. 法人沒持股、分析師沒注意
4. 因為某些謠言或因素,讓股價受到壓抑
5. 零成長產業
高度競爭的熱門產業,每年都有1000個MIT的高材生埋首研究
只要有一家電腦公司推出新產品,馬上就有十家廠商投入競爭,然後在8個月內推出更好的產品
如果是瓶蓋業 或 殯葬業,不可能有這種情況
冷門產業因為沒人感興趣,你就不用擔心誰跳進來競爭
你就能有更多時間追求成長、提升市占率
每當你投資一家新興科技股,就會發現另一種更新的技術正在另一個實驗室冒出頭
但旅館、餐飲業的對手,一定得在某個地方現身
他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形成一堆連鎖店
6. 有獨特利基優勢
ex: 砂石場是獨門生意,其他地區光運費就划不來,所以不會跟你競爭
獨門生意就有訂價權,你可以把價格調到鄰近砂石場剛好不會來跟你競爭的水準
7. 大家持續購買的東西
我寧可投資藥品、飲料、刮鬍刀、香菸...
也不要投資玩具
因為小孩買了一個,他們就不會再買了
也許8個月後,架上就會被其他公司的玩具取代
既然有穩定需求的產品,為何要冒險瞬息萬變的產品呢?
8. 科技的使用者
因為運用科技,導致成本下降
ex: 不要投資製造掃描器的公司,而是投資使用掃描器的超級市場
9. 內部人買進自家公司
代表他們看好
但內部人賣出自家公司 通常比較沒意義
因為他可能有個人考量 ex:付小孩子學費、買房子...
10. 企業回購自家公司
提升EPS
比亂投資好多了
你應該避開的公司:
1. 熱門股
當大家認為此產業會永遠兩位數成長,其實整個產業已經開始走下坡了
而且會吸引一堆競爭,開始殺價,結果誰也沒有好處
高成長產業一定會吸引許多聰明人投入
企業家徹夜思考如何以最快速度切入市場
就算你的點子萬無一失
倘若無法取得專利或品牌優勢
只要你一成功
馬上就有無數仿冒者,吃掉你的獲利
1960年,全錄 是最熱門的股票
但日本人進來了,IBM、柯達也都進入這個市場
很快的,有20家廠商可以做出很好的乾式影印
最後,全錄的股價下跌了84%
20幾年來,影印的需求從來沒少過
但這些影印機製造商就是沒辦法賺到大錢
相反的,賣香菸的菲利浦摩里斯,在美國的負成長產業
在它卻努力擴張海外市場,調高售價、價低成本
也有品牌優勢
結果股價15年漲6倍
2. 避開"多慘化"經營的公司
愚蠢的收購,價格過高,而且是自己不懂的事業
這種失敗的收購不斷上演
3. 小心口耳相傳的股票
4. 小心沒有競爭力的中間供應商
SCI系統公司供應IBM零件
誰知道IBM哪天會改變策略,決定自己生產零件,或改向別人下訂單?
提高盈餘不外乎幾種方法:
盈餘很重要
股價幾乎都會跟著獲利跑
調查公司如何提高盈餘,定期檢視
提高盈餘不外乎幾種方法:
1. 降低成本
2. 提高售價
3. 開發新市場
4. 在原有市場增加產品銷售
5. 關閉賠錢的事業
打探競爭對手
大部分對手都會講對方的壞話
但如果連對手都稱讚
那就真的很厲害
估價法:
獲利成長率 / 本益比,最好大於2,不能小於1
(市值 - 淨現金) / 盈餘 = 賺幾年回本,最好<5
找那種不用資本支出就能賺錢的企業
如果你發現 (股價 / 每股自由現金流) <2
那就梭哈吧
要找那種有訂價權,客戶忠誠度又高的公司
例如摩里斯的香菸,又會讓人上癮,又能漲價
如果是成衣或速食業,就絕對不可能年年漲價
本益比 vs. 成長率,要選擇成長率
如果A本益比20,成長率20%
B本益比10,成長率10%
要選A
你試算一下就知道
十年後,A會翻6.19倍,B只會翻2.6倍
就算A的本益比被下調到15倍,還是贏B
稅前淨利率 可以判斷公司能否撐過不景氣
請注意!如果從谷底翻轉,
獲利率低的公司的報酬率 有可能反而會比較好
因為次等公司在谷底時,有可能跌到太便宜的水準
成長型公司3階段:
1. 初創期:努力把各種想法轉成獲利
2. 快速擴張期:複製成功模式到新市場
3. 成熟期:飽和,穩定獲利
第一階段風險最高
第二階段最安全也最賺錢
第三階段會開始出現問題,公司可能開始亂投資
如果開始飽和,就要找出公司新的成長計畫
例如麥當勞發明"得來速",又開始賣沙拉和炸雞,降低對牛肉的影響
最好避開股票的第一波漲勢,先等等看公司的計劃能否奏效
其他重點:
不必理會報明牌的人,即使他非常聰明、非常有錢、或他最近報的明牌很準
如果有疑慮,等等再行動
管理能力很重要,但很難評估
所以要把重點放在公司的未來前景,而不是老闆的花言巧語
押幾支股票不是重點,而是要好好研究每一支股票,看看他們到底夠不夠好
如果只是為了分散風險,而去投資自己不了解的股票,這樣根本毫無用處
我個人認為,3~10支最合適
我通常有10~20%的穩定成長股,10~20%的景氣循環股,剩下全押轉機股
雖然我買了1400支,但有一半的錢買在其中100支,三分之二買在200支
另外有1%買在500支次級的投資機會上,定期追蹤,隨時加碼
如我發現某些轉機股比快速成長股好,我就會換成轉機股
永遠留在市場裡,適時換股操作,換更有潛力的股票
報酬率26%的股票賺6次,按複利計算,相當於買到一支翻四倍的股票
如果我發現我可能會有被騙出場的危險
我會試著檢視當初買進的原因
"在利率上升前賣出"、"在景氣衰退前賣出"
這些都是廢話
我們怎麼可能知道何時利率上升、景氣衰退?
除非大環境的某些特定因素很明顯會影響到特定產業
否則我不會在注意外在經濟條件的變化
股價很可能會跌到超級不合理,所以不要融資
要有耐心等,股價可能要好幾年才會反應回合理價
不要買菸屁股
好股票也不能買太貴
不要過度迷戀你手中的大贏家股,並過度大意,停止追蹤
絕對不要空手
按讚分享好觀念,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