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槍砲、病菌與鋼鐵> 金石堂連結

本書獲得美國普立茲獎、英國科普書獎
在講人類的文化史
我小時候不喜歡歷史課 因為要背很多東西
但它在蒙格推薦年輕人的20本書裡
所以我就買來看

看完蠻有收穫的
因為像「演化」、「考古」這類學問很難
它們不像物理、化學 
可以把兩組的所有變因都調成一樣 只有一組不一樣
而且可以關在實驗室裡反覆做實驗


這類學問是要探索幾萬年前發生了什麼事 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但我們很難找到有2個情境只有一個變數不一樣 其他變數都一樣
而且影響因素錯綜複雜

常常你會根據現有的證據 挖出來的化石
做出好像很合理的推測
但過不久有新的證據 又把你的推測所推翻

所以腦子沒有很清楚的人 很難勝任這份工作
要一直摧毀自己之前的想法
難怪蒙格那麼佩服達爾文

--------------------------------------------------------------
本書主題:
為何各大洲上人文發展的速率迥異?

有些種族主義的人認為
因為歐洲人種比較聰明
這是大錯特錯

各族群間的確有技術發展程度的差異
但沒有可靠證據顯示各族群間有智力的差異

我認為新幾內亞人反而比較聰明
有些任務執行起來 他們比西方人俐落多了
例如在陌生環境中 掌握四周動靜 判斷進退趨避的本領
那種能力反而跟大腦的功能有關

所以說 在新幾內亞 聰明的人比較有機會逃出鬼門關
他們的環境反而有智力上的天擇

而在歐洲 篩選出的不是智力 而是與基因有關的身體化學
例如 血型為B或O者 對於天花的抵抗力就比A的人來的強

另外 現代歐洲和美國的兒童
花了太多時間在不必動腦的娛樂上 例如電視 電影
但新幾內亞的孩子 沒有這種被動娛樂 他們只能主動做一些事
例如和人說話或玩耍

幾乎所有兒童發展的研究都強調:
童年的刺激和活動 有助於心智發展
不可逆的心智障礙 與童年的刺激不足有關

所以 現在我們應該問:
那為什麼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歐洲人 反而能生產力較高呢?

答案是:環境差異
這影響了農業 進而影響了往後人類的生活型態 技術的發展

開始之前 我們來講一個故事:

1532年 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西班牙遠征軍 共168人 一群烏合之眾
來到了祕魯高原 人生地不熟
將成千上萬個印加帝國軍隊士兵 殺個片甲不留 當場處決國王
卻未折損一兵一卒

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 槍枝並非決定性的關鍵
當時的槍叫火繩槍
子彈不好裝 也很難發射
西班牙人也只有十來支 頂多拿來虛張聲勢
真正殺人的武器 是刀劍 長矛

相較之下 印加帝國只用棍棒
很難致命 而且總是被盔甲和頭盔擋了回去

另一個關鍵 是馬
馬的速度很快
印地安哨崗還沒來的及跑回通知後面的軍隊
就被幹掉了



印地安人第一次看到馬 不只有難以言喻的恐怖
雖然到後來印加帝國懂得在狹路埋伏
但到了遼闊的戰場
步兵絕不是騎兵的對手

由於馬匹
人類可以日行千里 進行突擊
且在敵人形成更強大的隊伍之前就逃之夭夭

馬用在戰場有6千年的歷史
一直到20世紀初 騎兵才式微

但當時有馬 鋼鐵武器 甲冑
以寡擊眾 輕而易舉

除此之外 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傳染病
1526年 天花蹂躪了印加帝國
許多皇帝 大臣 因此喪命
導致後來爭權奪位 發生內戰
印加帝國國力大傷

因此 天花是導致內戰的遠因

傳染病的影響力對文化的影響很大
較有免疫力的入侵族群 把病傳給了沒有免疫力的族群
天花 麻疹 流行性感冒 鼠疫...

在哥倫布踏上新大陸之前的美洲土著就因傳染病
消滅了95%

此外
歐洲人有文字 有中央集權組織
可以發展海事技術

以上種種因素 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主題


--------


農業的發展很重要
愈多卡路里 就能養活愈多人
只靠採集野生動植物 是不夠吃的

人類養的牲畜有4種用途:肉品 牛乳 肥料 犁地
肉品最重要 因為牠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牲畜的糞便可以做肥料 特別是牛糞
牛還可以犁田
大大增加生產量

發展農業的前提 要先定居
如此一來 定居的婦女生育間隔可以變短
因為遷徙的族群 頂多只能抱著一個小孩
所以至少兄弟姊妹會差到4歲

但農人的生育間隔是2年
加上農業民族的生產量高
所以人口自然比狩獵採集族群稠密

另外
定居有一個大好處
就是可以儲存多餘的食物
若四海為家 就沒人守護糧食

這點很重要
因為有多的糧食 就可以養活不事生產的專家
這些專家可以專心發明別的東西 或做別的事
例如: 職業士兵


下田好還是打獵好?

為什麼人類的生計方式 是農耕代替了狩獵採集?
人類並不是有意識的選擇 (事前就知道農業比較好)
而是無心插柳柳成陰

其實因果關係難以釐清
大致上可歸納成5個因素:

1. 野生食物日漸稀少:

過去1萬3千年來 狩獵的投報率愈來愈低
更新世結束時 美洲的大型哺乳類都滅絕了
歐亞、非洲有一些也滅絕了
原因不明
可能是人類狩獵技術改進 人口增加(吃光了)

2. 野生動物與家生生物的消長

可供馴化的植物愈來愈多 所以培育的報酬率愈來愈高

3. 生產糧食的技術不斷改進(採收 處理 儲藏...)

鐮刀(收割用)
盛裝穀物的籃子
杵臼 磨板(去掉穀殼)
烘培穀子的技術
地下儲藏穴(防止麥粒發芽)

 4. 人口密度增加與農業興起的雙向關連

這兩者是雞生蛋 蛋生雞的問題
不知誰是因 誰是果

原則上 應該是相輔相成
人口多 務農逐漸成為務實的選擇
農業強 就能養活更多人

綜合以上4種因素
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肥沃月灣是在西元前8500年才開始農業
為什麼不是更早?

因為更早之前
發展農業划不來

5. 改採農耕的族群 繁衍速度會超過打獵的族群

因為人口差距大 農業族群可以驅逐或消滅打獵族群
所以 要不被取代 只能從善如流

--------------------------------------------------------------

所有作物的前身都是野生植物
要變成作物 需要馴化

「馴化」的定義:
栽種植物 (不管有意或無意) 使他們發生遺傳變化 變得對人類更有用

我們要來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地區就是無法馴化野生植物?
又為什麼有幾種植物可以在A地馴化 卻不能在B地馴化?

肥沃月彎是全世界最早出現糧食生產之處
它有3個優勢

1. 地中海型氣候:

冬天溫和潮濕 夏天漫長 炎熱乾燥
在這種氣候下 能熬過漫長乾季 就能在雨季得到滋潤
肥沃月灣有許多植物 特別是穀物和豆類
已發展出一套適應環境的能力 造福人群
成為一年生作物

這些一年生作物 個頭嬌小 卻出產大顆種子
這些種子在乾季休眠 雨季來臨時則發芽 生根
它們不會把力氣浪費在不能吃的枝幹

2. 許多作物的野生始祖繁盛而且多產 遍野叢生

原本打獵的族群不可能視而不見 因為太多了
而且既已多產 
人工栽培就省事多了 不需要演化很久

3. 雌雄同株自花傳粉的植物比例很高

大多數的野生植物是雌雄同株異花傳粉 或雌雄異株
但這會在我們選擇了一種突變的植物栽種後
後代又跟其他植物雜交
又失去了特色
農夫就難以選優秀的來栽種

但肥沃月灣首批馴化的8種作物 都是自花傳粉
例如: 野生小麥 通心粉小麥 大麥
而且它們蛋白質豐富
不像東亞的首要作物(稻米) 和新世界的玉米
蛋白質較少


但同樣都是地中海氣候(加州 智利 南非...)
為什麼農業無法和肥沃月彎相提並論?

因為肥沃月灣至少還有5點勝過其他地中海型氣候區

1. 面積最大 所以動植物的物種豐富的多
2. 氣候多變 有益於植物群的演化 特別是一年生植物
3. 高度 地形多變 所以野生物種繁多 而且可以交錯收穫(高地植物較晚結子)
4. 有許多大型哺乳動物 所以不僅有碳水化合物 還有蛋白質可以吃
5. 肥沃月灣較不利於打獵 海岸線短 沒有魚蝦捕


現在 我們來看一個相反的例子:新幾內亞

新幾內亞的生物系有三大嚴重限制:
1. 沒有馴化的穀物 只能依賴植物的根和樹木作物
2. 沒有可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 (蛋白質不足)
3. 根部作物蛋白質少 卡路里不高 因為在高地長不好

所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書裡還有一個美東的例子 我就不列了

總之 北美土著不能馴化蘋果
問題在於北美整個野生動植物的組合
這個組合的發展潛力有限 
所以發展不起來


-----
影響歐亞族群得以擁有槍砲 鋼鐵 和病菌的主因之一:

野生始祖動物的分布不均  
這影響了後來的文明發展

在這我們把可馴化的動物定義成 任何陸上的哺乳動物 重量平均超過45公斤

在這些候選人之中 
歐亞就有72種  成功馴化了13種
非洲有51種  成功馴化了0種
美洲有24種  成功馴化了1種
澳洲有1種  成功馴化了0種

美洲為何成功馴化的比例這麼低?
因為美洲的大型哺乳動物在1萬3千年前就滅絕了 (包括馬 駱駝...等可馴養的動物)
只可惜被美洲原始人吃光了

那是什麼原因 使得有些動物可以馴化 有些不行?


關鍵在物種本身的問題  造成有些動物注定永遠野蠻
至少有6大原因:

1. 飲食

食物鏈的生物質量轉變 效率很低 通常只有10%
講白話就是
要1000公斤的作物 才能養活100公斤的草食動物
要有100公斤的草食動物 才能養活10公斤的肉食動物
如果要吃10公斤的肉食動物 只能養活1公斤的人類

所以幾乎不可能去養肉食動物來當飲食的來源
(歷史上的例外是狗 不過都是在不得已的狀況下)

2. 發育速率

畜生要長得快 才值得養
所以大猩猩和大象就出局了 
雖然牠們吃素 也不挑嘴 身上的肉又多
但是等牠們長大要15年
誰受的了
不如抓野生的還比較快

3. 人工環境中繁殖的困難

人類不喜歡在眾目睽睽下進行性行為
有些動物也一樣
例如獵豹
牠們一定要在公豹追逐雌豹 飛奔數日的狀況下
雌豹才會排卵
在獸欄中 獵豹拒絕表演這樣複雜的追求戲碼

而駱馬在交配前也要有漫長繁複的求偶儀式
關在籠子裡也會妨礙這種儀式

4. 兇殘成性

大型哺乳動物幾乎都能殺人 
豬、馬、駱駝、牛 都殺過人

有些動物看起來條件很好 但都因為太過兇殘 最後只好放棄
ex: 大灰熊、非洲水牛、斑馬
牠們都有無法預測的攻擊行為

5. 容易恐慌的性情

這些動物關在獸欄裡 容易驚慌
若不是嚇死 就是會亂撞獸欄 重傷而死
ex: 瞪羚

6. 社群結構

動物若有明顯的社會地位分層結構 這種比較有機會馴養
因為牠們會本能地跟隨領袖 只要朝夕相處 就有機會把人類當領袖

若是習慣獨來獨往 就比較困難


總之
一個野生動物能不能馴化 
必須依據牠的飲食習性 成長速率 交配習性 性情 恐慌的傾向 及社群組織的特徵
只要犯了一個 就養不起來

歐亞面積最大 生態最繁複 所以候選人就比較多
澳洲和美洲的野生動物 不幸遇到擅於狩獵的現代智人 所以都被吃光了

最後 適合馴化的物種 歐亞也有較高的比例

這些原因 導致後來歐亞在文明上的發展 有著強大的優勢



-----

大陸的軸線  也是影響了歐亞 和美非 之間  文明發展的差距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歐亞大陸是東西向
而美洲和非洲 卻是南北向



這關乎到作物和牲畜傳播的速率
也間接影響到文字 輪子等發明的傳輸

東西快  南北慢

肥沃月灣作物的傳播非常神速
原因就是同一緯度的東西兩地
每一天的長度和季節變化相同 也有著類似的疾病、溫度和降雨量
作物很快就能適應新的環境 
例如葡萄牙 伊朗北部 和日本 彼此緯度都相同
雖然相距6千公里之遠 但氣候都差不多
但如果你往南方走1千公里 氣候可就差多了

反觀美洲
墨西哥的火雞 和美東的向日葵 若要南下 會立即受到熱帶氣候的考驗
所以它們通常要等上好幾千年的馴化 

玉米在墨西哥馴化了幾千年以後 也沒能北上到寒冷美東
近代基因研究已證實
這些作物的品種有好幾個
就代表它們是經過不斷的演化 才能適應新的環境
而不像肥沃月灣的作物 基因都較單純

多次馴化的結果 證明了在美洲南北軸線的影響下 植物傳播之慢

而作物的發展 就間接影響了輪子 文字 及其他科技的發明和傳播

因此 陸軸的走向 早為人類歷史的命運 埋下了伏筆

-----------------------------------------------------------------------------------

另一個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 病菌

病菌比槍砲還恐怖
哥倫布到達美洲後 病菌一舉殺死了95%的美洲土著

而為什麼是西班牙人殺死美洲土著 而不是美洲土著殺死西班牙人呢?
所以我們先來探討什麼是疾病

微生物和人類一樣 是物競天擇的產物
它們以各種奇怪的方式使我們生病 例如腹瀉
這樣在演化上有什麼優點?
如果讓宿主死亡 自己也會跟著死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事實上 微生物的演化和其他物種沒什麼兩樣
繁殖效率最好的個體 會被演化出來

就病菌的傳播而言
最不費力的就是一動也不動 等著被送到下一個宿主體內
例如沙門氏菌就是躲在雞蛋或肉類
旋毛蟲就是隨著沒有煮熟的豬肉被人類吃掉

有些微生物就沒那麼被動了
它們會利用昆蟲的唾液 例如蚊子 跳蚤
而最下流的手段 就是利用母體的子宮 垂直感染
例如梅毒 愛滋病 德國麻疹

而流行性感冒 百日咳的微生物 則更凶猛
會使受害者咳嗽 或打噴嚏 進而奔向新宿主

而有些會改變宿主行為
例如狂犬病病毒會藏在狗的唾液 而且使狗瘋狂咬人

就人類的觀點來看 生殖器潰爛 腹瀉 咳嗽 都是病症
但就病毒的觀點來說
這是它們的演化策略
而為什麼會演化出跟宿主同歸於盡的策略呢?
這只是純屬意外 是積極傳播的副產品而已

人類免疫系統的防禦 改變很慢
只能靠天擇
也就是到了下一代才能改變基因

不管什麼病 有些人天生就有較強的抵抗基因
在傳染病爆發後 這些人就會活下來
經過人類一代又一代的考驗後 沒有抵抗力的人就會被淘汰
最後 大多數的人口都可以抵抗某一種病原的攻擊了

因此 人口密集的地區 因為早已經過一代代的演化 
所以都有這些傳染病的抗體

但小部落卻可能沒有人有抗體而慘遭滅族

回到我們第1集說的 
當西班牙人再次發動攻擊時  印地安人已經學乖了
知道躲在小巷子裡 準備拚個你死我活

而西班牙人憑什麼獲勝?

答案是天花

1520年 有個奴隸在古巴感染了天花後 來到墨西哥
這場傳染病結果奪走了一半的阿茲特克帝國的人口

墨西哥人口本有2千萬 到了1618年 只剩160萬人

因為印地安人從未接觸過歐洲的致命病菌
因此無從產生抵抗力或基因變化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 都是頭號殺手
所以白人不須耗損一兵一卒 就能將敵營化為鬼城


-----
本章談論新技術的發明
一般人以為 要是社會出現某種需求 或某件技術不如人意
人人盼望改善 就會有人跳出來 發明出新東西

其實 這是個迷思

大部分的發明都是好奇心的產物
一旦發明了一個東西 發明家才會為這個東西找事做
而只有在新發明「工作」了一段時間後
消費者才會覺得他們「需要」那件發明

所以 並不是「需求是發明之母」 而是「發明是需求之母」

舉個例子
愛迪生1877年發明第一架留聲機
並發表了一個文章 鼓吹這個新發明的10大用途
例如紀錄垂死的人的遺囑 為盲胞錄下有聲書...
「複製音樂」並不在他的建議中




幾年後 愛迪生還告訴他的助理 留聲機沒有什麼商業價值
又過了幾年 愛迪生改變了主意 開始作為辦公室的留言機

直到其他有商業腦筋的人想出了點子
將愛迪生的留聲機當點唱機用 只要投幣就可以播音樂
愛迪生一開始認為那對他的機器是種侮辱
直到20年後 愛迪生才不情願的同意:
他的留聲機主要用途就是錄放音樂

機動車是另一個例子
德國人奧圖在1866年建造了第一具汽油引擎
當時人類用馬匹當作交通工具已有6千年的歷史
而蒸氣引擎的火車才出現幾十年 重要性逐漸增加
當年馬匹供應沒有什麼危機 人們對於鐵路運輸也沒有什麼不滿

而奧圖的引擎力量不大 又笨重 高2公尺 光那副德性就比不上馬
直到1885年 另一位德國發明家單樂 改進了引擎設計 裝在腳踏車上
成為了世界第一輛摩托車
到了1896年 做出第一輛卡車

一直到1905年 機動車仍是有錢人的玩具 昂貴且靠不住
大家對馬、火車仍然非常滿意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軍方決定需要採購卡車 
戰後 卡車製造業者與陸軍展開密集遊說
才終於讓大家覺得需要機動車輛
這一場變革 即使在美國最大的城市 也花了50年才完成

由於新發明的早期原型大多表現不佳 很難看出什麼用途
發明家往往必須獨力堅持很久 以改善他們的發明
有時候 連發明家本人自己都不確定他們的原型是否有用
除非確定有用 才可能繼續花費資源改進

因此 我們的直覺才會顛倒了發明和需求的關係
常識也過分凸顯了天才人物(瓦特、愛迪生...)的重要性

舉個例子 課本上都說:
瓦特在1769年發明蒸汽機 
因為水燒開後他看見茶壺嘴有蒸汽冒出
因此領悟到用蒸氣做工的點子



這個例子太妙了 只可惜是個迷思:

瓦特的點子是在修理一具蒸汽機時想到的
是的 那時蒸汽機早在57年前就發明了
發明人是英國人紐康曼
那種蒸汽機在英國已生產了1百多具
而紐康曼的蒸汽機 是從沙佛利的蒸汽機改良來的
沙佛利的蒸汽機還在1698年得到專利
可是沙佛利的靈感來源是來自法國人巴潘的蒸汽機設計圖
巴潘的蒸汽機設計圖也不是獨創的
而是源自荷蘭科學家 海更斯

所有的現代發明 只要有完整的文獻
都能發現同樣的發展模式

通常大家承認的發明家 都是在前人既有的基礎上改進
而前人在同樣動機的驅使下 
早已完成了設計 製作出原型 甚至生產出受歡迎的產品(就像紐康曼的蒸汽機)

愛迪生在1879年發明了燈泡
其實在1841年到1878年間 別的發明家已經發明了燈泡 而且有專利
愛迪生所做的 是改進別人的發明

同樣的 萊特兄弟的載人動力飛機 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成功的:
(利連索的載人滑翔機  藍利的無人動力飛機)

我們並不是要否定瓦特 愛迪生 萊特兄弟的成就
他們確實大幅改進既有發明 使的發明有商業利益

我們要討論的是:
世界史的基本模式 會不會因某些天才的出現 而發生了有意義的變化?

答案很明顯: 歷史上沒有那樣的人物

所有世人熟悉的發明家 之所以被人記得 關鍵在於:
在社會有能力利用他們的產品的時候 他們做出了適當的貢獻

說了那麼多 我的2個結論:
1. 技術的發展是累積式的 而不是英雄憑空創造的
2. 技術發明了之後 才產生用途的問題 而不是先有需求 才刺激了發明

發明家找到了一項新技術後 下一步就是說服社會採用那個技術
有4個讓新技術受歡迎的因素:

1. 與既有的技術比較 新技術的相對經濟利益較大

輪子在現在工業社會很有用 但在其他類型的社會未必如此
古代墨西哥土著發明了帶輪軸的輪車 卻拿來當玩具 而不是運輸工具
我們或許有點難以置信 但仔細想想:
因為墨西哥沒有牲畜拉輪車 所以用人拉輪車比起挑夫好不了多少

2. 社會價值和聲望

這個技術可以超過經濟利益
日本人使用難學 難寫的漢字 而不是全面的使用日文拼音假名
就是因為漢字已經乘載了沉重的社會威望 割捨不得

3. 與既得利益的相容程度

各位知道鍵盤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嗎?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1873年 鍵盤是故意讓人使用不方便而設計的
設計師要強迫打字員將速度放慢
例如將字母鍵打散 
因為那時要是快速敲擊相鄰的鍵 
那兩個鍵就會沾黏在一起 回不了原位
下一次敲擊 就打不出字了

後來打字機製造技術改進了 不會再有沾黏的問題
於是有人實驗出一種以提升打字效率為著眼點的鍵盤
發現新鍵盤打字速度快1倍 而且省下的精力達95%

但那時舊鍵盤在人類社會已經有堅實的地位
熟練的打字員 教打字的人 打字機與電腦的銷售員、製造商
成千上億人的既得利益 
所以新鍵盤就被封殺了

雖然鍵盤的例子聽起來好笑
許多類似的案例 卻是更沉重的經濟後果

例如英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仍繼續使用煤氣街燈 不肯改用電燈 為什麼?
因為市政府已經在煤氣街燈上做了大量的投資 
所以他們設下了重重關卡牽制電力公司 讓煤氣公司維持競爭優勢

4. 新技術的優勢是否容易觀察

例如1340年大部份歐洲地區沒有火器
阿拉伯人在塔立法之役用火炮攻擊西班牙人
英國的德比公爵正巧在場 目賭了火炮的威力
才為英國陸軍引進了火炮


-----
我們來做個總結
為什麼各大洲上的族群 會有截然不同的歷史?
原因不在人 而在環境

我提出4組最重要的環境差異 :

1. 可供馴化的動植物資源

糧食生產非常重要 有多的糧食 才能餵養不事生產的專家
養活更多的人口 也才有軍事優勢

但大多數野生物種都不適合人工繁殖
糧食生產靠的只是少得可憐的家畜和農作物

因為各州面積不同 可供馴化的動植物種類差別很大
大型哺乳動物在更新世晚期發生的大滅絕
對美、澳兩洲影響很大

結果 歐亞大陸得天獨厚 非洲次之 美洲又差多了 而澳洲簡直是不毛之地


2. 傳播和遷徙的速度(洲內部)

無論是技術發明 還是政治制度
大多數社會都是採借其他社會 自行研發的少
所以傳播的速度就很關鍵

歐亞大陸的陸軸是東西向(氣候相同) 而且生態與地理障礙較不礙事
反觀非洲 速度就很慢 美洲更慢
在傳統新幾內亞 地形崎嶇 再加上中央山脈
因此語言與政治的統一希望渺茫


3. 洲與洲的傳播速度

在過去6千年來 從歐亞大陸到非洲亞撒哈拉很容易
非洲大部分牲口就是這麼得到的

但東西半球間的傳播 卻對美洲沒幫助
因為美洲和低緯度的歐亞社會隔著大洋
和高緯度的歐亞社會有地理 氣候的障礙 因此只適合狩獵採集族群

而澳洲土著與歐亞隔著大洋 中間點綴著印尼群島
從歐亞傳來的產物 已經證實的 只有澳洲野狗


4. 各大洲在面積和人口的差異

面積越大 人口越多的大洲
就有更多的發明家 更多的社會相互競爭 更多的創新

而美洲雖然面積大 卻給地理與生態分割開來
實際上像沒有緊密聯繫的幾個小洲

---------------------------------------------------------------------

歷史這門學科通常不當作科學 倒是接近人文學
我們無法否認
研究歷史 比較無法歸納出一般性的通則 研究行星軌道就容易多了
大眾對科學的印象來自物理學 以及一些運用相同方法的學科
這些領域的科學家 常由於無知 對其他學科流露出輕蔑的態度
這是很不幸的
他們殊不知物理學的方法不適用所有的科學
科學的意義是追求知識 可是知識並不是物理學方法可以壟斷的
每個領域都有適當的追求知識方法
因此我對歷史學者面對的困難非常同情


歷史和物理有4項主要的差異: 方法 因果 預測 複雜度

物理學主要取得知識的方法是到實驗室做實驗
以操縱變項的方式找出各變項的作用與關係
複製實驗 取得量化資料

而歷史研究的是近因與終極因的因果過程
在大部分物理與化學中 終極因 目的 功能等觀念並無意義
而這對了解生物系統或人類活動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歷史學家並不只是想將歐洲在1815年滑鐵盧之役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解釋成「一場歐洲大戰以和平落幕」
而是要分別了解那兩個和平協議的因果過程
再仔細比較兩者的異同 才能看出:
為什麼1918年的協議 不到20年就戰端再起
1815年的協議卻能維持較久的和平?

但是化學家不必關心兩種氣體分子碰撞的目的或功能 更別說碰撞的終極因了


歷史科學和非歷史科學還有一個差別 
就是預測

在物理和化學中 測驗一個人對某一系統的理解
可以看他能不能預測那個系統的未來行為

物理學家看不起演化生物學和歷史
因為那兩個學門似乎通不過預測的考驗

歷史學家可以事後解釋
例如中生代結束時一顆隕石撞擊地球 造成恐龍的大滅絕
可是還有許多其他物種倖存了 為什麼?
歷史學家無法做事前的預測

每一條冰河 颶風 人類社會 或生物
都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他們都是由許多變數控制的 而且由許多有變化的元件構成的
相對的 物理學中任何一個基本粒子 都沒有前面提的「個體性」

因此物理學家能發明描述巨觀層次現象的因果定律 宇宙各處一體適用
但是生物和歷史學家只能發明描述統計趨勢的「定律」

我只能說 我服務的加州大學醫學中心出生的下1千名嬰兒
男嬰的數目在480~520之間
但我無法事前知道我的兩個孩子是男生

同樣的 歷史學家指出:
部落社會在兩個情況下更有可能發展成酋幫
1. 人口密度高 數量大
2. 有能力生產大量餘糧

但是滿足這兩個條件的人口 各有各的特異性格
所以墨西哥 瓜地馬拉 祕魯 都出現的酋幫
而新幾內亞 索羅門群島就沒有

歷史學家為了建立社會歷史的因果關係
面臨很大的困難
其實天文學 氣象學 生態學 古生物學 每個領域多少都會受到這種困擾
只是程度有別:

無法實行可複製的控制實驗
由於變數量多而產生的複雜性質
因此每個單獨系統都有特異性格
難以預測系統的突現性質與未來行為

因此 只有在大的時空尺度上最可靠
因為每個小尺度事件的特異性格在大尺度中不再突出

例如 在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一場電視辯論會
無論哪個候選人說了什麼細節
都不會影響歐洲人征服美洲的結局


<槍砲、病菌與鋼鐵> 金石堂連結

按讚分享好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