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的目標,應該是建立一個投資組合
讓其盈餘 在10年內最大化
這樣你才會注重長期表現,而不是短期股價變化
投資就像打棒球
要集中注意在球場上,而不是緊盯計分板
特許行業,有下列3個特點:
1. 產品的確有需要
2. 沒有替代品
3. 可控制價格
特許行業 比較能忍受爛經理人
相反的
一般產業 要賺很多
不是要節省成本,就是供不應求
但供不應求的狀況,通常都是暫時
而且會面臨競爭對手的打擊
所以需要有優秀經理人,做優秀的管理
最近的媒體事業,雖然還有特許性質
但供給變多(觀眾有更多娛樂選擇)
所以這個行業 開始弱勢
大家原本以為新聞、電視、雜誌這些產業
每年都能6%不斷成長
而且不用什麼支出
所以給很高的本益比
但現在因為產業開始弱勢,本益比降低
好險 資本城 和 水牛城日報 的領導人 超級優秀
讓我們的損傷很小
總而言之
媒體業 現在還是比其他美國產業好
只是不像之前那樣的暴利
訂價權!
20年前 我們想買喜詩糖果,他的報價是4000萬美元
當時他們光現金 就有1000萬美元
我和查理 當時不了解 特許行業的價值
竟然只願意出價2500萬美元
有夠蠢
好在對方答應我們的出價
20年後,喜詩糖果 的獲利
從每年420萬 到 去年的4240萬
成長10倍
他們把賺來的錢
幾乎都繳回總部
給我們做更好的運用
這次經驗 讓我了解到 特許行業的威力
集中投資
凱因斯在1934年8月15日,寫一封信給他的生意夥伴Scott:
"我愈來愈相信
正確的投資方式,是將大部分資金 投入到自己了解的事業上
而不是分散在自己不懂且沒有信心的一大堆公司
每個人的知識 都有一定限度
就我本身而言
很難有同時兩三家以上的公司,可以讓我完全放心"
機會來了,就要勇敢下注
我曾犯了不少錯
這些錯並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
而是我們明明看到一個好機會
卻白白讓它錯過
並不是我錯過了革命性的發明(全錄影印技術)
或高科技(蘋果電腦)
或優秀的通路零售商(沃爾瑪百貨)
我們永遠不可能早期就發現這些公司
我指的是有些明明很容易了解
我們卻猶豫不決
最後讓它跑掉
例如1988年 我們原本打算花4億美元,約3千萬股,買房利美
我們對它很了解
只是當我們買了7百萬股,股價就漲了
我就失望的不買了
後來覺得7百萬股太少,沒什麼意義
就把他們全賣了
這個愚蠢的錯,使我們在1991年少賺了14億美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